點擊上方藍字

2024到2025年,Google Search 的 SERP 出現了結構級的變化。
一切的核心,是 AI Overview 正式走上前臺,逐步替代并吸收原有模塊。
我們從 Ahrefs 對 100 萬組美區桌面端 SERP 的數據中,提煉出以下 10 個變化,可能直接影響你的 SEO 策略判斷:
?AI Overview 覆蓋率從 3.93% 飆升至 27.43%,半年增長近 6 倍?Featured Snippets 占比從 15.41% 跌至 5.53%,下滑幅度超 60%?Sitelinks 出現率由 8.44% 飆升至 84.95%,Scroll-to 類型全面推開?Paid Sitelinks、Shopping Ads 等廣告模塊持續下滑?Knowledge Card 增長 54%,開始出現在更多泛類查詢中?Snippet 與 AIO 在 3 月出現明顯“功能位交接”節點?非品牌關鍵詞中,Sitelinks 覆蓋率大幅上升,結構設計門檻提升?SERP 模塊波動幅度加劇,功能位重構與核心算法更新同步進行?被 AI 調用的內容并非僅靠排名,更靠結構、語義與實體關聯?用戶行為向“零點擊”遷移,傳統頁面點擊路徑被逐步截斷
這些數據也許已經讓你隱約察覺到什么,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耐心盯著數據找答案。
所以我們替你總結了這背后最關鍵的 10 個問題,并在接下來逐一解答。
讀完這篇文章,你將更清楚,什么該放棄,什么必須開始。
#1:Featured Snippets 占比暴跌,還值得搶嗎?
不再是優先選項。

數據來源:Ahrefs
半年內,從 15.41% 跌至 5.53%。趨勢明確,不是調整,是被替代。
Google 將原本由 Snippet 承載的摘要任務,交給了 AI Overview。
這帶來兩點變化:
1.優化目標轉移:再精細的 Q&A 排版,如果未被 AI 抓取引用,就失去了意義。2.結構要求提升:光有結構不夠,要能被多輪重組、拼接,適配生成式回答。
Snippets 仍可能出現,但應視為副產品,不再作為主戰場。
核心策略是提高內容被 AI 系統理解、解析、復用的能力。
#2:AI Overview 到底是怎么選內容的?我們要做什么,才有可能被抓進去?
被引用,不靠位置,靠結構與語義。
76% 的 AI Overview 引用來自搜索前 10 名頁面。首個引用平均排名為第 2;第二和第三引用位,分別是第 4 和第 5。
傳統 SEO 排名仍然影響被調用的優先級,但排名只是基礎條件。
可拆解性(結構清晰)和 可重組性(語義完整)同樣重要。
AI 不會全文抓取,而是抽取能夠直接回答問題的片段。頁面內容越接近問答單元,越容易被識別、切分、組合。
優化建議聚焦三點:
1.結構清晰可切分:使用規范小標題、分段明確、語義封閉2.表達貼近提問:每段對齊用戶問題,內容緊湊、信息密度高3.可信信號充足:作者與品牌具備專業性、可識別性和實體化
另外,約 14% 的被引用頁面排名在第 100 之后。這類內容往往能滿足長尾查詢、上下文豐富性或時間敏感性等特殊需求,但無法穩定復制。可作為邊際提升,不應作為主戰策略。
#3:AI Overview 和 Featured Snippet 在 3 月有明顯“交接班”的趨勢,這跟 Google 的算法更新有關嗎?以后是不是得更緊盯這些時間點?
是的,內容優化也有節奏窗口。
數據來源:Ahrefs
3 月中旬,AI Overview 出現率大幅上升,Featured Snippets 明顯下滑。時間節點與 Google Core Update 幾乎同步,且波動幅度超過以往水平。
這并非算法偶然影響模塊分發,而是產品結構調整與算法策略協同推進的結果。
對 SEO 團隊而言,不能只監控排名波動,還要并行追蹤 SERP 模塊的結構變化。
建議從兩個層面響應:
?節奏層:提前識別算法窗口期(通常為 3 月 / 8 月 / 年底前后),調整內容上架與結構調整節奏。?結構層:建立 SERP 功能位的變動監控,特別是 AIO、Snippet、Sitelinks 等核心模塊的展現率,作為內容形態優化依據。
不是每一輪更新都推翻策略,但幾乎每一輪,都會調整內容如何被展現。看清結構變動的時間節點,往往比再多寫幾篇內容,更有效。
#4:Sitelinks 暴漲近 10 倍,是否提示網站架構要重做?
這是搜索引擎理解能力升級帶來的結構機會,不是表層的改版任務。
數據來源:Ahrefs
半年內,Sitelinks 出現率從 8.44% 上升到 84.95%。背后的機制變了,Google 啟用了 Scroll-to 類型的自動錨點識別,依賴的是你頁面的內部結構,不是菜單導航。
它基于?:~:text=
?滾動定位,可在不依賴 HTML 錨點的情況下,從段落標題中自動生成鏈接。這意味著 Google 已經不再只抓入口,而是直接調取段落。
你需要判斷:
?頁面是否使用了語義化標題(如 H1-H3)??是否具備清晰的段落結構與語義邊界??頁面內部是否設計了清晰的跳轉結構(如 TOC 或錨點)?
如果以上三個答案都是否定的,問題不是結構是否需要重做,而是頁面本就不具備可被識別的結構。
建議動作:
?優先優化內容深度大于 800 字的核心頁面?控制頁面在站點結構中的路徑深度(建議 <3 層)?建立統一的段落錨點命名規范(支持自動生成)?添加 TOC 與段內跳轉鏈接,提升導航清晰度?保持內容模塊語義明確、結構扁平,提升可解析性與片段生成概率
#5:非品牌詞也開始觸發 Sitelinks,是否該拆分“品牌 vs 泛詞”的優化策略?
是的,結構設計正在成為所有頁面的基礎要求。
Scroll-to Sitelinks 的廣泛部署,打破了 Sitelinks 只出現在品牌詞上的傳統認知。現在,Google 能從任何語義清晰、結構明確的頁面中,自動提取跳轉錨點。
這意味著,不管是品牌詞還是泛詞,只要頁面具備段落級結構,就有可能被拆分展示。
過去,泛詞頁面靠內容堆量;現在,需要模塊化內容結構,才能被系統識別和分發。
建議將以下三項,納入所有類型頁面的標準配置:
?標題層級清晰:具備語義標識,便于提取段落摘要?模塊化布局:信息集中、邊界清楚,便于跳轉定位?命名規范錨點:匹配用戶查詢意圖,支持跳轉觸發
#6:知識卡片雖然覆蓋率還低,但增長了 54%,這個模塊值得我們提前布局嗎?
是的,這是一個尚未飽和的結構化入場機會。
數據來源:Ahrefs
當前覆蓋率僅 2.3%,但半年增速已超過 50%,僅次于 AI Overview。這意味著它正處于功能位放量階段,而競爭強度仍處低位。
Knowledge Card 的三大屬性決定了其戰略意義:
?高信任優先級:占據 SERP 核心區域,展示位置靠前?高穩定性:一旦建立,變動頻率極低,內容受控性強?高準入門檻:需要通過結構化數據和實體標注建立系統信任
當前觸發頻率最高的,是餐飲、旅游、教育等“體驗型”行業,且常與 AI Overview 同屏出現。對零點擊環境中的曝光控制尤為重要。
建議將以下操作作為標準啟動項:
?使用 Organization、Product、Person schema 明確品牌核心屬性?在 Wikidata、行業數據庫、第三方百科建立實體鏈接?優先精修首頁、關于頁、品牌介紹頁,確保語義唯一、結構完整
#7:AI Overview 會不會讓我們網站的流量越來越少?用戶直接在搜索頁看完就走了怎么辦?
這是零點擊時代的必修課。
數據來源:Similarweb
AI Overview 正在重構用戶行為路徑。越來越多的查詢在 SERP 就被滿足,用戶不再需要點擊進入網站。過去一年,零點擊搜索占比已升至 69%。
對內容型網站而言,流量下滑已經發生;對依賴線索或轉化的品牌而言,真正的風險在于決策鏈條被截斷。
應對策略分為三個層次:
?基礎層:提高被引用率。優化段落結構、語義完整性、信息密度,使內容更易被 AI 摘錄。?頁面層:前置核心信息。首屏必須交付價值,例如 TL;DR、小結、對比表,而非讓用戶“下拉探索”。?產品層:嵌入不可摘要的內容結構,如測試器、配置器、價格模擬器等,形成算法無法復述的差異點。
#9:像 Ahrefs 現在能查 AI Overview 的覆蓋,那我們是不是也該把“被AI引用率”列入日常SEO監測了?
是的,SEO KPI 需要更新了。
AI Overview 正在成為搜索可見性的第三維度。它不帶來直接點擊,但決定你是否能進入用戶的視野。
傳統監測只關注排名和流量,而 AI 引用正在悄悄改寫注意力入口的歸屬權。如果你的內容沒有被引用,用戶甚至不會知道你存在。
當前已有三類工具支持引用監測:
?Ahrefs:Brand Radar 可跟蹤品牌被 AIO 調用的頻次與時間變化,適用于趨勢判斷?Similarweb:Rank Tracker 提供關鍵詞級 AIO 標記,可識別哪些目標詞啟用了 AI 展現?GA4:通過自定義正則識別 AIO 或嵌套流量,補充行為鏈路中的 Attribution 缺口
推薦納入日常追蹤的核心指標包括:
1.關鍵詞級 AIO 啟用率:哪些詞已被 AI 接管?是否為重點業務詞?2.頁面級引用表現:哪些內容被引用?頻率是否穩定?是否易受更新影響?3.品牌可見性趨勢:引用量如何變化?是否同步于內容發布或結構調整?
#10:AI Overview 很“靈活”,那它會不會最后連其他 SERP 模塊都取代掉?我們是不是要為這個趨勢做長期準備?
有跡象表明,這是 AI 主導 SERP 的長期方向。
AI Overview 不再是 SERP 中的一個模塊,它具備跨模塊聚合、多源融合與任務意圖識別能力,已開始替代 Snippet、Knowledge Card、People Also Ask 等獨立功能位,并呈現出整合式答案框架。
Google 正為此加碼基礎設施投入(超 850 億美元),AIO 月活用戶突破 20 億,戰略級地位已無懸念。
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 SEO 失效,排名第 1 的頁面仍有 25% 幾率被 AI 直接引用。區別只在于競爭從整頁排名,轉向片段調用。
建議從以下三方面做長期布局:
1.重構內容粒度:圍繞用戶任務,將內容切分成可獨立調用的回答單元2.強化 EEAT 實體標注:作者、品牌、數據源全面結構化,成為可信答案源頭3.拓展可控內容分發通道:同步建設視頻、工具頁、私域內容池,降低對 SERP 單一入口的依賴
總結
當結構開始改變,最先需要調整的,往往不是內容,而是判斷的邏輯。
我們寫這 10 個問題,不是為了劃重點,而是為了給你一套更具方向感的思考框架。
如果你覺得內容對你有幫助,請動手點個贊、轉發給合適的人。
也請務必關注并置頂這個服務號,我們每月只更新 4 次,固定每周二分享 5–8 篇獨立洞察或時效信息。
不置頂,就真的很容易錯過。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