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線的一些新站點,都或多或少在曝光、出詞上有點問題。

      過程中可能與這波的搜索引擎算法更新有關系,但是這不得不讓我重新審視,是不是我自己的問題更多一點。

      比如我現在輸出內容,都是走的固定一套 SOP,在初步調研的基礎上將關鍵詞與話題全部梳理出來。然后再在內容生成的時候,采用「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方式去填充。

      這幾天我真的有花時間,好好在一個字一個字讀這些的 AI 生成出來的文案。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字,垃圾。

      可能 AI 確實按照要求將事實描述清楚了,也將目標關鍵詞合理布局到了內容中,完美做到了 Prompt 所要求的那些點。

      但說實話,這些文案沒有什么情感,更產生不了共鳴。平鋪直述的文字就類似于記流水賬,激發不了用戶去點擊 CTA 轉化按鈕。

      我一直覺得好的文案,是用戶需求與自我表達之間的交集。但是 AI 粗略生成出來的東西,滿足不了這點。

      所以我這幾天一直在看文案寫作之類的資料,我得承認 SEO 與文案寫作,真的是兩回事。

      我可能是一個還算合格的 SEO 從業者,知道怎么做調研、怎么做頁面的布局、內容的規劃。但具體到文案的寫作,尤其是寫那種能與人產生共鳴的文字(拉近與讀者距離的文字),還有十萬八千里的距離。

      當然這個過程中,AI 能提供素材類的協助,畢竟它作為 AI Assistant 的角色完全是稱職的。

      可更多的還得寫文案的人,得善于洞察需求,善于分析搜索行為背后的深層次需求,我覺得這才是寫好文案的關鍵。

      看到這里可能會有朋友說,要不去做那種不需要寫太多文案的站點,比如做數據可視化呈現的內容站。

      這種模式可行倒是可行,但是即便獲取到了流量,也沒辦法完成很好的轉化。這也就是我們一直所說的泛量,沒有太多意義。

      所以下一階段,我可能會花更多的精力好好去練練怎么寫文案,尤其是那種“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的人寫出來的文案”。

      可能會很難,但這是一條難而正確的事情。畢竟后面內容營銷的趨勢,更多的是與人(與人的需求)打交道,而不像從前那種簡單與搜索引擎關鍵詞打交道。

      其實這篇小文章寫到這里基本就結束了,已經把我的困惑、把我的對應策略寫明白了。

      如果將其變成一篇營銷文,在后面加上我的學習記錄,以及學習之后再實操所取得的成績(配上高不可攀的截圖),那前后對比效果是不是就出來了。

      最后再附上一個課程鏈接,與血淋淋紅字寫出來的早鳥價,是不是轉化會好一點點呢。

      哈哈哈。


      點贊(8)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