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文章《SKAN3與SKAN4的區別以及如何正確配置SKAN4》結尾還是有不少小伙伴反饋希望系統講一下SKAN的基礎部分的,所以后面會單獨開一個合集。
      本期阿讓帶大家從零開始理解 SKAN 的基礎概念、誕生背景及其發展演進
      之前廣告主是可以通過?IDFA(廣告標識符)直接識別用戶的,從點擊廣告到安裝 App,鏈路非常透明。但蘋果覺得這種追蹤方式侵犯了用戶隱私,于是,iOS 14 推出了?App Tracking Transparency(ATT)?政策,應用必須征得用戶同意才能訪問 IDFA。而大多數用戶會選擇了“不同意”,這就讓傳統的歸因方法瞬間失效。
      App Tracking Transparency (ATT): Apple's User Privacy Framework
      IOS用戶下載應用都有這個彈窗,Allow即授權應用可以追蹤,大部分用戶會拒絕

      這時候,蘋果自己提供了一個“官方替代方案”——SKAdNetwork(簡稱 SKAN),目的就是在保護用戶隱私的前提下,讓廣告主還能獲得部分投放效果數據(相當于給數據打了個碼)。
      舉個例子方便大家理解:

      可以把 SKAN 理解成一個【快遞站】:

      • 用戶行為(點擊廣告、安裝 App)就是快遞

      • 蘋果是代收點的工作人員,幫你蓋章、檢查

      • 郵遞到廣告主手里的快遞,已經被工作人員涂掉了個人信息,比方說用戶的 IDFA、設備 ID、IP 地址等任何能唯一識別用戶的行為軌跡。但保留了例如Conversion Value、安裝大致時間窗口以及是否滿足隱私門檻等關鍵信息,這些信息可以支撐你判斷campaign的好壞,決定是否調整策略




      SKAN版本迭代


      其實SKAN最早在18年就推出了,經歷了多個版本的迭代

      2018 年 – SKAN 1.0 (壓根兒沒啥人用的版本)

      • 蘋果首次推出 SKAdNetwork(iOS 11.3)

      • 主要支持 App Store 廣告安裝歸因

      • 功能非常基礎:只能確認安裝來源,還沒有 Conversion Value 概念,(注冊、付費等全都不知道)


      2020 年 6 月 – SKAN 2.0?

      • 隨 iOS 14 公布,配合 ATT 隱私政策上線,但 ATT 彈窗及強制執行在 iOS 14.5(2021 年 4 月)才開始

      • 引入?Conversion Value(0–63)?機制

      • 僅支持?1 次 postback,需在 24 小時更新

      • Campaign ID 限制為?2 位數(0–99),其實大一點的產品是不太夠用的


      對比1.0這一時期最大突破是有了?Conversion Value,讓廣告主第一次能衡量“用戶質量”而不只是“安裝數”。覆蓋的廣告平臺開始變多,特別是 Facebook、Google 等大平臺開始支持。


      2021 年 4 月 – SKAN 3.0?(ATT 讓 IDFA 使用大幅下降,這個階段廣告主對 SKAN 需求激增)

      • 與 iOS 14.5 一起正式落地,ATT 正式強制執行

      • 延長 Conversion Value 更新機制(24 小時滾動,也就是每次用戶觸發CV值就會繼續延長回傳時間,配合你設置的CV值可以捕捉用戶更深的行為,更準確了)

      • 引入隱私閾值(隱私門檻,低量用戶不返回 CV)

      • 仍然是?單 postback 模式,最終歸因信息在?24 小時后統一發送


      2022 年 10 月 – SKAN 4.0 ,目前存在3、4混用現象,但4的占比持續提升

      • SKAN 4.0 跟隨 iOS 16.1 發布

      • 支持 3 個 postback?分別對應安裝后 0–2 天(W1)、3–7 天(W2)、8–35 天(W3)三個時間窗口,支持多階段用戶價值追蹤,這里我來詳細解釋一下對應場景


      • W1(0–2天):應用場景是用戶剛安裝后的初期行為,比如激活、注冊、首次打開、完成新手教程等鏈路比較短的事件。

      • W2(3–7天):用戶中期行為,比如首次付費、訂閱嘗試、關鍵功能使用等。

      • W3(8–35天):用戶后期行為,比如續訂、復購、多次付費、長期活躍等。滿足類似游戲這種深度產品的歸因需求。更好地監測用戶長期價值。


      • 新增?coarse value(low / medium / high),這里當蘋果認為用戶樣本量不足(隱私門檻未達標)時,不返回精細的 Fine Value,而是退而求其次返回更模糊的 Coarse Value。證即使在匿名度較低的情況下,也能獲得一些用戶價值信息。Facebook的建議標準是每天轉化大于88個,一般來講大多數平臺這個值會在50-100個左右

      • 此外還引入?Lock Window(可提前鎖定上報)

      • Source ID 也擴展到 4 位(1 萬+ campaign),用不完,根本用不完

      • 同時還有Crowd Anonymity (人群匿名度)分級機制上線,這里大家可以理解為你的量級越大,蘋果給你返回的數據顆粒度就越細,數據量少的時候返回給你的有效信息就少,這是為了防止用戶量太少導致的單用戶被識別的問題。




      SKAN工作原理完整流程


      整個追蹤流程流程大致如下:

      步驟一:用戶點擊廣告

      • 用戶在 iPhone 或 iPad 上看到你的廣告,點擊它。

      • 蘋果設備記錄下這次點擊,生成一個匿名的點擊標識


      步驟二:用戶安裝并打開 App

      • 用戶下載并首次打開你的 App。

      • 這時,蘋果設備關聯之前的點擊事件,確認“這次安裝是哪個廣告帶來的”。


      步驟三:蘋果等待隱私延遲期

      • 為了保護用戶隱私,蘋果不會立刻發送歸因數據,而是等待一個隨機的“隱私延遲”時間(一般是0 到 24 小時范圍內的隨機時間)。

      • 這段時間用來混淆數據,防止用戶身份被追蹤。


      步驟四:發送匿名 Postback

      • 延遲結束后,蘋果設備向廣告網絡發送一個匿名的“postback”(回傳數據)。

      • Postback 不包含用戶個人信息,只帶廣告相關的匿名數據和用戶行為的CV值區間,你可以通過設置區間來更精細化定位用戶質量。


      這里特別強調一下延遲回傳的時間問題SKAN 中用戶安裝 App 后,會開啟一個最長 24 小時的歸因窗口,用來收集和更新 Conversion Value(CV 值)。每當用戶觸發你映射在CV值的關鍵事件,CV 值會更新并延長窗口計時,直至超過24小時或者用Lock Window(僅限4.0)強制打斷才會結束。歸因窗口結束后,蘋果會在 0 到 24 小時的隨機時間內延遲發送最終的匿名歸因數據(postback),以保護用戶隱私。也就是說即使用戶安裝App之后什么都沒做,你收到數據也有可能(最晚)是在48小時之后了。

      歸因機制確實稍微有點兒復雜,大家有疑問可以留言或私信


      下期我們來聊聊怎么根據不同業務需求配置Conversion Value




      如果覺得本篇內容對大家有幫助,請幫忙點點下方的贊和推薦,謝謝大家

      圖片



      點贊(57)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