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獨角貓開始研究真正的海外品牌這個命題,很多問題就一直在圍繞著我。目前行業的共識基本可以確認的是:賣貨不是品牌。但是什么才是品牌呢?如今的品牌似乎大有從前的社區社交之勢,就快成為一門玄學,中國人做海外品牌,更如同盲人摸象,今天就來梳理一下我最常碰到的幾大天問。
PS.很多問題我也沒有確實的答案,歡迎有見解者留言或加unicornkitten與我交流探討。
1. 到底什么是品牌?
很多獨立站的一大天問,就是:我做到怎樣才算是有品牌了呢?對于這個問題,很多人有很多的答案。就以大眾意義上最為公認的幾家品牌公司為例,還是有人說,我覺得shein不是品牌,因為我完全是沖著物美價廉去的,它沒有品牌溢價,能算品牌嗎?有人說,我覺得anker不是品牌,因為我完全是要買“充電寶”來選擇的它,而不是搜索“anker”來找它,它沒有品牌心智,能算品牌嗎?
但是如果按照這些品牌溢價、品牌心智的理論,那似乎絕大多數的DTC品牌都不能叫品牌了,畢竟愛馬仕LV這種公認的品牌都是上百年的積累,很難指望互聯網時代能用幾年造出一個真正的奢侈品牌來。那么只能退而求其次,對比ZARA, HM這樣的平價品牌。
所以在這個問題之前,先得區分一下目前海外品牌的幾個概念:平價品牌、獨立品牌、奢侈品牌、品類品牌。雖然我一直覺得概念是一個容易把簡單的事情搞復雜的方式,但是確實分類有助于更細化地理解一些不同的模式。
目前我們說的DTC品牌里,特別是中國賣家做的,其實比較多的是兩種:平價品牌和獨立品牌。平價品牌,顧名思義,主打產品力,比較多的是高性價比、但又區別于割韭菜式賣貨,是質量有保證的優質品牌。而獨立品牌很多是藝術家或者設計師品牌,因此調性比較高,也是很多人能感受到“品牌力”的品牌,但是市場相對有限。
先講講平價品牌。什么叫平價品牌呢?在ZARA自己的定義里,它把品牌價值觀歸結為四點:美麗(beauty),明確(clairty),功能性(functionality) 和可持續性(sustainablity)。這個說的比較玄乎,我個人總結一下說人話就是:
有一個非常吸引顧客的特色(美麗)
顧客看到你這牌子就知道你是賣啥的(明確)
質量過關滿足客戶使用需求(功能性)
-
是顧客長期喜歡愿意一直買的(可持續性)
我再總結一下,其實前兩條就是第一印象要好,后兩條就是復購要高,做到這兩點,就基本可以算一個小品牌了。
2. 那么緊接的一個問題就是,這個品牌能做多大呢?
很多做跨境品牌的,不僅僅是獨立站,甚至是亞馬遜賣家,都經常問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shein一口氣就賣到100億美金GMV,可是放眼望去其他賣女裝的,就算是做站群,能賣到大幾十億人民幣的都不多?就連Anker也沒到100億,這是為什么呢?特別是很多投資圈的朋友,一看到這點就心涼涼:你看這明晃晃的天花板,這賽道不行啊!
雖然這個問題目前在行業內基本有幾個標準答案,比如shein供應鏈特別強啊,shein其實是個渠道品牌啊(渠道品牌后面再說),shein抓到了流量紅利啊等等,但是其實拋開shein來看,就算美國本土的DTC品牌,也沒有銷售額特別驚人的。Glossier19年剛過1億美金,casper20年也不到5個億,這已經算是明星公司了,甚至都比不上蕾哈娜自己的Fenty Beauty,19年就已經5.7億了。這點倒跟中國挺像,李佳琦一個人的銷售額可能超過所有品牌。
這樣看來,單一品牌天花板似乎太低了?確實是,不僅是新品牌,老品牌其實也差不多。雅詩蘭黛2020財年銷量140多億美金,看著很大,但護膚品只占一半,美洲地區占30%左右,粗略算算美洲地區護膚品銷量也就20多億。在財報中它說了大頭還是雅詩蘭黛和LA MER兩個品牌貢獻的,這么推算那單個品牌也就10億美金左右。
優衣庫母公司迅銷20年銷量200億美金,其中優衣庫品牌占80%,北美地區占9.8%,這樣算下來,歐美一共也就賣十幾億美元,這也是服裝類頭部了。
當然更直觀的是從shopify的數據看,這兩年shopify成為資本的寵兒,也是因為GMV突破了100%增長,被視為打倒亞馬遜的下一個希望,但1200億美金GMV,按照20年初的100萬家店(20年顯然有更大增長)估算,平均下來一家店銷售額也并不高。由此可見,shopify驚人的銷售額增長,并不意味著單體獨立站的銷量大增,而更可能是螞蟻雄兵,說單一品牌的天花板比較低,并不為過。
3. 那么怎么突破天花板呢?
平價品牌前文已經講了,這也是在市場上最多的。定位好,品質好,第一印象打動顧客,第二印象走進顧客心里,天花板年銷10億美金。小富即安已經妥妥夠了,品牌調性不錯、數字好看點還有并購價值,是比較可以復制的路徑。
那平價品牌繼續做大做強,會怎么樣呢?這就不得不說到品類品牌,個人覺得品類品牌的形成標志,就是消費者想到要買一類東西的時候就會直接想到這個牌子。比如要買衣服,就會想到shein,要買充電寶,就會想到anker:這個牌子是和這個類目緊密綁定的,那么理論上說這個類目總體的市場規模都可以是這個品牌的TAM,這就比單一品牌的路線又大了很多。
為什么品類品牌一般是平價品牌的歸宿?因為品類品牌其實一般是功能性相對強、品牌性相對弱的天下,簡單點說就是物美價廉最受歡迎的領域。雖然有人會說,啊我一說到包就想到愛馬仕,但你仔細想想,“愛馬仕”這個名字顯然比“包”這個東西對你的吸引力更大,更不用說可能沒人去想這個愛馬仕包性價比高不高,好用不好用了,這是典型的強品牌、弱品類。但是如果你在shein買一條裙子,更多是因為它花色好看、穿著時髦,你喜歡這種風格,而并非因為它是shein,所以“好看的裙子”這品類對你的價值大大超過“shein”這個牌子的價值,那么這就形成了品類品牌。
那什么樣的品牌會做成愛馬仕呢?這里也要給獨立品牌(indie brand)寫一寫。大眾印象中中國人做平價品牌是最多的,畢竟有供應鏈優勢,但其實獨立品牌也不少,特別隨著我國藝術留學市場的發展,很多時尚類,甚至高級定制,很多藝術家做小眾高端的近年來也有不少出海的。
獨立品牌看起來天花板更低,因為畢竟曲高和寡,但獨立品牌是唯一有可能轉奢侈品牌的。雖然我對奢侈品研究很少,但感覺上放眼古今基本所有奢侈品都是從設計師品牌做出來的,奢侈品從來不是大眾的東西,所以需要“美麗而寂寞”。俗話說沒有三代貴族不要做珠寶,獨立品牌奢侈化一定是從一個小圈層里打出來的。古時候是綁定各種皇室,只要有個serve her Majesty就算奢侈,現在則是綁定各種豪門貴族、頂流明星,比如各種潮牌之于卡戴珊家族。但是獨立品牌轉奢侈品牌,很多時候需要幾代人的積累,其中還有很多起伏和狗血,因此比較像藝術品。它不僅需要非常長線的思維,而且需要能進入一些高端圈層的能力,這點跟平價品牌是天壤之別。
所以對于天花板問題,個人得出的結論就是:獨立品牌轉奢侈品牌,平價品牌轉品類品牌,都是可以突破的。前者像藝術品投資,需要的是時代審美和高層的影響力,后者像產業投資,需要的是供應鏈和運營壁壘。
前者目前還沒有看到中國人在國外做的很成功的,雖然有人說Vera Wang,Alexander Wang也算中國人,但本人覺得其實比較牽強,可能Guo Pei這個層次的還是有一些,不過本人對這個行業了解甚少,就不妄加評論了。但是我對這條路也保持open的態度,希望未來有真正中國奢侈品能走向國際。
后者最成功的就是shein,而且shein不僅成功做出了一個品類品牌,現在甚至可以向渠道品牌擴展。
4,從品類品牌到渠道品牌:擴品類與平臺化
那么shein從什么時候開始成為了一個渠道品牌呢?現在看shein官網的首頁,有種日益淘寶化的感覺。不僅是女裝相關的美妝、首飾,連寵物、家居也上了,這顯然就是往渠道擴張的樣子。
但是shein做渠道不是一步登天的,為什么它能做成渠道?也有很多回答:因為它有足夠大的客群,因為女裝這個品類本身延展性好,因為它是單一站流量集中。其實不僅僅是shein,跟它有點類似的urban outfitter, anthropology都有渠道化的趨勢:不僅賣自己的品牌,也賣別人的品牌。
從單體品牌轉到渠道品牌這條路,其實是一步險棋,因為一不小心就會掉入垂直電商的坑里。渠道品牌和垂直電商的主要區別是啥呢?這個我也想了很久,之后會再寫一篇說說,歡迎大家關注獨角貓之后的更新,也歡迎大家一起來交流探討。
以往文章: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