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從造富神話到生存困境。過去10年,跨境電商簡直是"躺賺"的代名詞。中國賣家靠著超強供應鏈,從亞馬遜上隨便鋪貨就能爆單,后來做獨立站也能輕松賺錢,商品賣遍了全球各個角落。但現在呢?市場早就變成了拼多多的"血拼場":你賣9.9美元,有人敢賣8.9美元,利潤薄得像張紙;打廣告的成本漲得離譜,小賣家根本扛不住;平臺規則說變就變,一不小心就違規封號;更要命的是,大家賣的東西都長得差不多,產品頁面、關鍵詞甚至圖片都像復制粘貼的。最后,一大波賣家掉進了"瘋狂鋪貨-花錢刷單-燒錢打廣告-清庫存虧血本"的死循環,日子太難熬了。
賣家思維VS品牌思維,差在哪?
其實這一切的根源,就是大部分老板只有"賣貨思維",沒有"做品牌的腦子"。傳統賣家眼里只有銷量,別人賣啥火就跟著賣啥,推廣的時候只會堆參數,銷量一掉就只會降價,最后全扎進價格戰的泥潭里。但做品牌就不一樣了,得盯著消費者到底想要啥,靠一個獨特的"標簽"在用戶腦子里扎根。就拿ebike來說,做品牌的會想:城市通勤族騎ebike,怕啥?怕車身重搬不動,怕充電麻煩,怕價格太貴。那就在這些點上做文章,打造不一樣的價值,讓用戶覺得"這就是我想要的"。比如ebike品牌Heybike,就沒跟著大流做笨重的山地款,而是聚焦城市短途出行,一下子就抓住了目標人群。說白了,沒品牌思維的叫"賣商品",有品牌思維的才叫"做品牌",這就是能不能突圍的關鍵。
為什么跨境電商急需定位理論?
現在信息太多了,用戶的腦子就那么點地方,亂七糟八的東西根本記不住。一個沒清晰定位的品牌,就像往大海里滴一滴水,誰能注意到你?跨境電商之所以同質化嚴重,本質就是大家都沒在用戶腦子里留下獨特印象。而其實我大學時學過一本講定位理論的書,當時就覺得這套邏輯很有啟發,現在看來,它簡直是為當下深陷內卷的獨立站公司量身定做的,定位理論最核心的一句話就是:競爭的終極戰場,是用戶的腦子。ebike品牌Heybike就是個典型例子,它沒跟傳統ebike品牌比續航里程、越野性能,而是瞄準城市年輕人"短途通勤+輕便易攜"的需求,推出折疊款ebike,車身輕到女生也能拎著上樓梯,還支持快充。久而久之,用戶一想到"城市通勤用的輕便折疊ebike",第一個就想到Heybike。這就是定位的魔力——讓你的品牌變成用戶有特定需求時的第一選擇。
三大定位策略,助跨境品牌突出重圍
1. 開創并主導細分品類
與其在大品類里跟巨頭硬碰硬,不如自己開一條"小路"。Heybike就很聰明,知道傳統ebike市場要么是笨重的山地款,要么是價格高昂的高端通勤款,就瞄準"城市短途折疊ebike"這個空白細分市場。它的產品折疊后能放進汽車后備箱,重量控制在20公斤以內,完美解決了城市用戶"最后一公里"和"停車難"的痛點。咱們實操的時候,也得這么想:我的產品能在啥特定場景用?能解決哪群人的特殊麻煩?比如露營愛好者需要便攜的戶外裝備,那ebike就可以做"露營專用輕便載貨ebike";寶媽帶娃出門不方便,就做"帶安全座椅的親子ebike"。把一個小需求做透,把資源都砸在這上面,用戶一有這個需求,自然就想到你。
2.關聯定位,借勢上位
要是實在想進成熟品類,那就得"抱大腿"借勢。核心技巧就是:看看行業老大的優點里,藏著啥天生的缺點。比如某知名ebike品牌主打長續航,續航能到100公里,但正因如此,車身做得很重,價格也賣到3000美元以上。這時候新品牌就能說:"我是給日常通勤10公里內用戶準備的",把續航控制在50公里夠用就行,車身減重、價格降到1500美元左右,主打"輕便實用、性價比高"。就像Heybike早期進入市場時,面對續航超強但笨重的競品,它不強調續航第一,而是關聯競品"重"的弱點,突出自己"輕量折疊"的優勢,讓用戶一下子就能明白"你跟它不一樣,更適合日常通勤",這樣就能在成熟市場里撕開一個口子。
3.聚焦差異化價值
在大家都長得一樣的市場里,只要有一個點跟別人不一樣,就能活下來。這個差異可以是技術上的,比如用了啥特別的輕量化材料;也可以是設計上的,比如折疊方式更便捷;還能是服務上的,比如提供上門維修。Heybike就抓準了"折疊便捷性"和"智能化"這兩個差異點,它的ebike采用快速折疊結構,30秒就能折好,還配備了智能顯示屏,能連接手機APP查看騎行數據、電量。營銷的時候就喊"30秒折疊,通勤快人一步",一下子就打動了那些趕時間、怕麻煩的城市白領。關鍵是找到一個能讓用戶記住的差異點,然后產品設計、推廣宣傳都圍著這個點轉,讓用戶一想到這個點,就想到你的品牌。
定位落地四步走
定位不是喊口號,得靠實際運營落地,分四步走就行:
第一步,摸透用戶心思—別只搞問卷調查,多去社交媒體、產品評論區看看用戶真實吐槽,比如"ebike太重搬不動""折疊太麻煩""充電慢",這些才是真痛點;
第二步,定個響亮的定位—用一句話說清你是干啥的,比如"城市通勤族的輕便折疊ebike";
第三步,所有動作圍著定位轉—產品開發要突出輕便折疊,圖片要拍通勤場景(比如地鐵站、辦公室樓下),寫Listing要強調折疊速度和重量,打廣告也要對準城市白領;
第四步,堅持住別瞎改—定位得慢慢在用戶腦子里扎根,不能因為一兩個月銷量不好就換方向去做山地ebike,但也不是一成不變,比如現在用戶關注智能化,就可以在APP功能上多做升級。
從賣家到品牌,是蛻變也是新生
跨境電商的下半場,靠鋪貨賺快錢的時代早就過去了,現在拼的是能不能在用戶腦子里占個位置。Heybike的成功就證明了,中國ebike品牌不用靠低價內卷,只要定位準、會創新,照樣能在全球市場站穩腳跟。定位理論不是萬能的,但沒定位的品牌肯定在紅海里熬不下去。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別想著做"所有人都喜歡"的平庸貨,要做"某群人離不開"的精準品牌。等你的品牌在用戶腦子里有了獨特的位置,你會發現:打廣告不用花那么多錢了,用戶會反復買你的東西,也沒人跟你死磕價格了——這才是跨境電商能長久做下去的道兒。從今天開始,別再一門心思鋪貨了,用定位好好做個品牌,下一個Heybike可能就是你!
想要獲取獨立站的延伸資料/完整思維導圖/工具包,只需掃描下方知識星球二維碼領取,加我微信進行加入獨立站交流分享群。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