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做生意最怕“內卷”,所以現在很多人轉變思路想直接跟老外團隊合作。而且現在全球經濟形勢都不好,確實也有很多老外的機構開始想拓展中國市場,很多人問,這樣是不是會更靠譜呢?
本貓大概在幾年前就開始和一些純老外的團隊合作,也有一些心得體會。首先說明,本文只是關于一些自己經歷的分享,因為國外的Agency 其實也是魚龍混雜,本貓也沒做過奢牌花過超大預算,所以只是以和一些國外普通團隊合作為例,僅供參考。

第一類就是各種非發達地區的外包,比如印度菲律賓巴基斯坦這種,比如客服打雜修bug 之類的,這些其實是使用量最大的,也是大部分人一開始在各種外包網站上面找的最多的。雖然這塊不是本文想討論的重點,但也可以提一嘴。
這類外包本貓覺得最核心的,第一就是碰運氣,第二就是你的管理能力。因為這種類型的工作本質上沒有特別強的核心能力,所以完全就看這個人耐不耐心,英語好不好,配合度高不高。這些特質一方面來自于這個人本身,還有就是你的管理和SOP是不是很詳細。從本貓自己的經歷來看,碰到這種比較優秀的外包也不是沒有,但是概率比較低,而且這種地區的管理穩定性是個比較大的問題,比如有的地方來不來就說自己停電了,斷網了,你也沒轍。但是確實有朋友用的很好,甚至不乏有人在海外建立比較大的這種雜活外包團隊,尤其是這幾年東南亞過去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很多管理能力比較強的,確實是可以把這些資源用的比較好。所以如果你有比較強的流程和管理能力,這些地方的勞動力成本相對還是比國內低。
第二類就是本文想說的重點,是比較重要的一些品牌內容以及和歐美團隊合作。這幾年嘗試把一些比較重要的品牌工作外包給幾個老外 agency 合作,兩個都是純白人團隊,一個歐洲一個美國的,當然價格也不便宜。原因就是大家都說老外團隊更地道做出來更洋氣,小貓也難免被洗腦,覺得要不還是試試?

先說結果,從我自己試驗的這兩個團隊來看,是比較失敗的。當然這個失敗并不是他們沒有任何作用,只是我覺得相比于花的這個錢,這些業績非常一般,沒有什么讓我感覺這錢花的很值的感覺。當然很多人會說:你看中國人就是急功近利吧,不能理解這些是長期是看不見的效果等等,但這就是見仁見智了:看不見的效果,你怎么衡量呢?
這個是小貓覺得非常重要的一個點:在任何合作之前,你一定要明確自己的預期,而且要盡量把這些預期轉化成可量化的指標,并且嚴格按照這些要求來執行。這幾年我一個比較大的體會,就是很多品牌其實自己也不知道到底什么叫“品牌力”,因為“品牌力”這種東西本來就很含糊,而且現在市面上有太多跟玄學一樣的說教,會讓你陷入很多假大空的思考,但對于務實的中國老板來說,大部分的合作都會覺得效果不好。
當然,老外團隊也不是完全沒有優勢,下面就客觀說說,我覺得他們的好和不好。
先說不好的地方。一是溝通比較費勁,效率很低。雖說時差是可以找到雙方都比較合適的時間,但異步溝通怎么都不如你跟在同時同地的人溝通效率更高。而且畢竟有語言文化的差異,除非你的團隊所有人英語都是母語水平,不然就免不了會有溝通上的誤差,一些比較細節的地方很難執行到位。
二是我覺得最大的原因,就是老外團隊對于產品市場的理解未必比你自己好。特別是對于電商渠道來說,我覺得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人玩得更明白了。不光是這兩次合作,很多次跟老外的交流都讓我感覺,其實老外對于很多營銷點的了解都不如中國人多,即使有也是在某個他熟悉的市場或者領域,這樣除非你找到的正好是跟你這個類目完全契合的,基本上你都會感覺他不太懂。 就像一句雞湯說的“沒有人比你自己更懂你”,你指望一個隔著十萬八千里的人對你的產品和用戶有很深的了解和研究是比較難的。
但是這個錢也不能說完全白花,因為確實還是學到了一些東西。下面說一下老外團隊的好處。

第一我覺得老外團隊跟中國團隊最大的區別就是流程的體系化。老外團隊大部分覺得做品牌是一件很科學的事,有固定的流程和很多很多模板,特別是在交付上,每個節點都有非常多的表格和文檔,里面有很多欄目都分得非常細,以至于很多表我打開看都覺得很頭大。但是中國團隊很多做內容比較偏玄學,更多的是一些憑感覺或者憑經驗的方法,對于一些科學論證不是那么在意。比如同樣是拍視頻,很多中國團隊的策略就是找一個爆款翻牌,但是老外團隊會有很多的基礎分析,甚至到每秒每個鏡頭為什么要這樣拍。
雖然單從結果來看,你經過一大堆科學論證后拍的視頻也未必就比那種隨便拍的視頻表現好,這就跟中醫和西醫一樣,總有那種毫無道理的老中醫能治好疑難雜癥。但這種工業化的運作體系確實比較易于管理,而且可能在量大的基礎上可以提高勝率。
第二就是他們的整體視覺表達確實跟我們還是有區別。這個審美的東西真的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很多所謂的“原生感”就是你也說不清道不明。畢竟老外自己做內容還是會更地道一點,不管是拍攝角度啊,光線啊,包括文案上語言上肯定還是會比國內團隊更適合。但是這一點我覺得隨著國內審美水平的提升和各種AI的發展,有可能幾年之后也不是特別大的差距了。
所以本貓的結論就是,跟老外團隊合作,你就當跟任何一個國家的團隊合作一樣,既不用特別神化所謂的“本土團隊”,也要能吸收一些他們比較好的地方。
還有就是該講價的時候還是要講價,很多的老外團隊其實也是價格虛高,你完全可以要求一分價錢一分貨。
另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本貓想特別提醒大家,就是一定要注意防欺詐。因為2B的收款不像 2C的保護那么健全,特別是一些小國可能有些你聽都沒聽過的支付方式,付款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防盜刷和亂扣費。還有一些老外的agency會弄出一些非常復雜的合同,讓你莫名其妙就認賬了,而且很多越大越強勢的更會這樣,所以這些涉及資金出入的一定要仔細看好,付款方式盡量選擇主流的如果出問題可以申訴的。
還有一點小貓感受比較深的,就是在選擇合作伙伴的時候,我發現國外的 agency 特別多,從找網紅到拍視頻的做廣告,基本上每個環節都可以找到這種外包商。但很奇怪的是中國雖然也有,但沒有這么多,我還特地問了這些老外,你們中國客戶多嗎?他們說很少,因為你們中國供應鏈太強了,但凡是有點能力的全部都可以自己去做個品牌,不需要找他們了。
我覺得這也是中國品牌和外國品牌的生態很有意思的不同點。中國人好像不管做什么都更愿意所有都自己做,就那些互聯網大平臺最后全部都是啥都做一樣,主打就是一個每個環節都是成本價,堅決不能讓中間商賺差價,一個品牌的團隊需要很均衡的能力。但是老外因為很多環節都是外包做,所以可能品牌團隊的單一技能點你感覺都不是很強,一個品牌更像是很多外包共同努力的結果。
現在在中國外包就很難賺錢,歐美層層外包都可以賺到錢。所以有個老外還問我說,真的很震驚為什么你們中國人可以把價格做得這么便宜?我說因為我們很多品牌幾乎沒有外包,很多商家都是工廠本身。在他們看來,這些都是很難理解的。
但是怎么說呢,這就像是中國人的觀念中總會覺得,你活干得不怎么樣,我還給你付了這么多錢,我是被坑了。但是老外可能會覺得,你也多少干了點活,我購買了你的勞動,就應該值這個錢。
所以老外的消費力也比中國人強,因為他會覺得你做這個品牌是給很多人花了錢,那么你這個品牌就值這么多錢。但是中國消費者會覺得,你做營銷花這么多錢跟我有什么關系?你最好不要做營銷,給我直接工廠價就行。
所以難怪老外比中國人好掙錢啊。

扯遠了,說回來,總體這幾年我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感覺,就是不用再迷信老外在品牌上面有多超前的思路了。小貓感覺可能十年前這個信息差還是挺大的,特別是 branding 上,國產的放到海外感覺就是有點土土的。但如今基本上老外的各種玩法,你稍微愿意研究一下都能理解個七七八八了,甚至在最核心的產品開發上,很多中國團隊已經比本地的老外更理解他們的市場需求,尤其是一些小眾類目。
而且現在很多國內的本土品牌,其實做得也很好,感覺也不比老外差了,所以沒必要再把什么白人團隊、老外員工作為一個特別大的點了。
因為中國人做海外品牌,你的文化差異本來就是無法避免的,就好比一個印度人要在中國做一個品牌,你怎么著也會覺得有點土,就算找一堆中國人來一起做,也還是會有點怪。但是品牌本來就是代表著你的一種態度,為了迎合而迎合,還不如就找個自己喜歡的風格。
當然,別人的優秀之處我們還是要好好學習,本貓覺得以后如果有合適的老外團隊,我還是愿意合作,但是不會再有那種“都是老外肯定就會更地道的”預期,也不會覺得因為老外就應該理所當然的更貴。
總之這幾年的一個比較大的感想,就是雖然從政治看上世界是越來越割裂了,但從生意思維上全世界倒是越來越相同了。很多以前大家覺得“中國怎么樣,外國怎么樣的”的stereotype其實都被打破了,以后的國際品牌,可能已經不太需要區分到底是哪國的團隊做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才是真正的國際化。
你有過類似的合作經驗嗎?你怎么看?歡迎加小貓一起交流探討。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