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品牌建設有一個致命的誤解:做品牌就是為了賣得更貴。
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但實則本末倒置。
溢價從來不是創建品牌的原因,而是品牌成功后的自然結果。將溢價作為品牌建設的出發點,無異于舍本逐末,注定難以構建真正有價值的品牌。
那些能長期維持溢價的品牌,本質上都是用 “價值” 換來了用戶的 “心甘情愿”,而非靠營銷強行 “薅羊毛”。
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許多企業渴望通過品牌建設實現產品溢價,從而提高利潤空間。
這種訴求本身無可厚非,但問題在于,不少企業將溢價視為品牌建設的起點而非終點。
他們投入資源做品牌設計、廣告宣傳、包裝升級,然后理所當然地提高價格,卻常常發現市場并不買賬。
原因很簡單:消費者愿意為品牌支付溢價,不是因為這個品牌“想要”賣得更貴,而是因為這個品牌“值得”賣得更貴。
很多人對品牌的理解停留在 “logo + 廣告 + 高價” 的表層,卻忽略了品牌的核心是 “解決用戶的確定性需求”。
用戶愿意為品牌買單,本質是相信這個品牌能穩定提供 “超出普通產品的價值”——?可能是更好的品質、更省心的體驗、更強烈的情感共鳴,或是更清晰的身份認同。
海底撈剛起步時,沒有靠漲價打造 “高端火鍋” 標簽,而是死磕 “服務體驗”:等位時的美甲、眼鏡布,用餐時的生日歌、突發需求的快速響應,這些看似 “多余” 的細節,本質是解決了 “在外吃飯怕麻煩、怕被怠慢” 的用戶痛點。
當用戶形成 “吃海底撈 = 放心、舒心” 的認知后,其略高于同行的客單價,自然成了用戶能接受的 “合理溢價”。
反過來想:如果沒有價值支撐,再花哨的 “品牌包裝” 也撐不起溢價。前幾年火過一批網紅茶飲,靠 ins 風裝修、明星代言定高價,但產品本身口感普通、用料敷衍,結果往往是 “火三個月就倒閉”—— 用戶可以為價值買單,但不會為 “空架子” 買單。
真正的品牌溢價,本質是 “用戶愿意為‘確定性’和‘情感價值’支付的額外成本”。它不是企業單方面定的高價,而是用戶用錢包投票的結果。
從 “確定性” 來看:普通產品的價值是 “看得見的功能”,而品牌的價值是 “看不見的保障”。
比如買智能手機,同樣配置(搭載同款處理器、相近運行內存等)的產品,用戶愿意多花一些錢買知名度更高的品牌,不是因為硬件配置本身有本質差別,而是相信其系統優化、品控標準、售后服務更可靠 —— 這部分 “踏實”,就是溢價的來源 。
從 “情感價值” 來看:品牌能幫用戶完成 “自我表達”。蘋果的溢價里,藏著用戶對 “創新設計” 的認同;茅臺的溢價里,裝著 “禮贈體面” 的社交需求;Lululemon 的溢價,則是用戶對 “健康生活方式” 的自我投射。這些溢價不是企業 “要” 來的,而是用戶因為 “認同” 主動 “給” 的。
就像奢侈品行業的邏輯:不是先定天價再做品牌,而是先通過百年工藝、文化傳承建立起 “稀缺性” 和 “身份象征”,天價才成了合理的載體。如果顛倒過來,沒有文化和工藝支撐,也很難賣到相對高的價格。
因此品牌溢價本質上是消費者對品牌價值的認可和獎勵。這種認可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建立在品牌為消費者創造的獨特價值之上。
這種價值可能體現在:
更可靠的產品質量和性能
更愉悅的購買和使用體驗
更符合消費者自我認同的情感連接
更高效的問題解決方案
更強的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
當品牌能夠持續提供這些價值時,消費者自然而然地愿意支付更高價格,因為他們認為“值得”。
現在很多企業做品牌的邏輯完全搞反了:先定一個 “溢價目標”,再找廣告公司做包裝、找 KOL 炒熱度,試圖用營銷 “堆出” 一個高端品牌。但這種 “本末倒置” 的做法,往往死得最快。
某網紅家電品牌曾試圖靠 “明星代言 + 輕奢文案” 把一款普通榨汁機賣到 3000 元(同類產品均價 500 元),但用戶拆開后發現,其電機功率、材質和普通產品沒區別,很快就被貼上 “智商稅” 標簽,不到半年就銷聲匿跡。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網紅美妝、輕奢服飾、高端零食…… 幾乎都逃不過 “曇花一現” 的命運。
原因很簡單:溢價是 “果”,價值是 “因”。沒有產品、體驗、信任的 “因”,就結不出溢價的 “果”。就像種莊稼,不是先想著 “賣高價”,而是先把土壤養好、把秧苗種好,收獲了好糧食,自然能賣個好價錢。
對企業來說,做品牌的核心不是 “怎么漲價”,而是 “怎么讓用戶覺得‘值’”。與其糾結溢價多少,不如聚焦這三件事:
1.死磕核心價值:把 “產品 / 服務” 做到超出預期
產品是基石,品牌的根基永遠是產品。華為的溢價,源于其在 5G、芯片領域的技術投入;農夫山泉的溢價,源于其 20 年對水源地的把控。沒有過硬的核心價值,再炫的營銷都是空中樓閣。
2.建立情感連接:讓品牌成為用戶的 “同類信號”
用戶買的不是產品,是 “自己”。江小白能火,不是因為酒多好,而是它的文案說出了年輕人的情緒 —— 當品牌和用戶 “同頻”,溢價就成了 “情感買單”。
3.長期主義:把 “信任” 熬成品牌資產
品牌不是一天做成的,溢價也不是一次營銷賺來的。海底撈 24 小時營業、員工授權機制,是用無數細節沉淀口碑。信任越厚,用戶對溢價的接受度就越高。
最后想說
別再盯著 “怎么賣貴點” 。先想清楚:你的品牌能為用戶解決什么問題?能帶來什么不一樣的價值?能讓用戶記住你、信任你嗎?
當你把這些問題想明白、做到位,溢價會自己來敲門。反之,若只把品牌當 “加價工具”,最終只會被用戶拋棄。
做品牌,先修 “價值”,再等 “溢價”—— 這個順序,不能亂。
本文轉載請注明出處。禁止二創和洗稿,一經發現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