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營銷圈子,“品牌定位”這四個字就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但真正能說清楚它到底是什么的人卻不多。
很多人認為,品牌定位就是設計一個Logo、想一句Slogan、拍一條廣告片;也有人覺得,定位就是“高端”“年輕化”“性價比”這些標簽的排列組合;更有人把定位等同于市場細分,認為只要圈定一個消費群體就算完成了任務。
但如果你仔細研究過那些真正成功的品牌——比如蘋果、農夫山泉、特斯拉,甚至近年崛起的元氣森林、花西子——你會發現,它們的定位邏輯遠不止于此。
品牌定位的底層邏輯,本質上是一場關于“選擇”與“放棄”的戰略博弈。它不是在定一個“點”,而是在定一套“系統”。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拆解品牌定位的5個核心維度,告訴你那些教科書里沒寫的實戰邏輯。
定位的第一層,是確定你要在用戶心智中搶占哪塊認知高地。
許多人誤以為定位是“我想讓用戶記住什么”,但真正的關鍵其實是“用戶已經記住了什么”。比如在飲料行業,“解渴”是基礎需求,“健康”是進階需求,“情緒價值”是更高階的需求。元氣森林當年選擇主攻“0糖0卡0脂”,本質上是繞開了可樂的“快樂水”戰場,轉而搶占“健康飲料”的認知空白。
如何找到認知戰場?
1.逆向思考:用戶對現有品牌有哪些不滿?比如完美日記抓住了“大牌平替”的痛點,而傳統美妝品牌還在強調“奢華感”。
2.趨勢預判:未來3-5年,哪些需求會爆發?特斯拉在2012年押注電動車時,燃油車仍是絕對主流,但它看到了環保政策的趨勢和用戶對科技感的渴望。
3.認知沖突:用戶對某個品類的固有印象是否有矛盾?比如“速食”與“健康”看似對立,但空刻意面通過“餐廳級意面在家做”的定位,成功化解了沖突。
案例: 王飽飽燕麥片早期避開了與傳統麥片的“營養早餐”競爭,轉而綁定“代餐”“控卡”場景,直接切中年輕女性減肥需求,兩年內銷售額破10億。
定位的第二層,是明確品牌在用戶生活中的角色。你不是賣產品,而是成為用戶的“某種化身”
用戶買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背后的“身份象征”。星巴克賣的不是咖啡,而是“第三空間”的生活方式;Lululemon賣的不是瑜伽褲,而是“自律與自由”的精神標簽。
角色定位的3種類型:
1.解決方案提供者:比如戴森=“黑科技家電”,解決的是用戶對傳統產品功能不足的不滿。
2.價值觀代言人:Patagonia把環保理念刻進品牌DNA,吸引的是認同“負責任消費”的人群。Rothy’s的品牌定位是,你可以在購買一雙可愛鞋子的同時,通過回收塑料瓶來愛護環境。
3.情感陪伴者:江小白用文案瓶打造“年輕人的情緒酒”,讓產品成為傾訴對象。
品牌定位的目的是讓消費者清楚你所提供的價值,以及為何獨獨你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定位的第三層,是找到一個讓用戶無法拒絕的購買理由。
價值錨點就是那個讓用戶瞬間心動的“鉤子”。
經典錨點類型:
功能錨點:OPPO“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
情感錨點:鉆石品牌“一顆永流傳”
價格錨點:Costco“極致性價比”
場景錨點:紅牛“困了累了喝紅牛”
反常識邏輯:?錨點越單一,穿透力越強。許多品牌總想堆砌賣點,結果反而模糊了焦點。
實戰技巧: 用“填空題”檢驗你的錨點: 當用戶想到______(品類)時,第一個聯想到______(你的品牌),因為______(錨點)。
定位的第四層,是找到你的“護城河基因”,構建別人抄不走的競爭優勢。
許多品牌的失敗,恰恰是因為定位只停留在“用戶想要什么”,卻忽略了“我能守住什么”。
壁壘的4種形態:
1.技術專利:華為的5G芯片、大疆的飛控系統
2.供應鏈優勢:蜜雪冰城2萬+門店背后的成本控制能力
3.文化勢能:故宮文創對IP資源的獨占性
4.用戶生態:小米的“手機+AIoT”閉環
警惕偽壁壘:
流量不是壁壘(新渠道隨時崛起)
融資不是壁壘(資本可以復制)
爆款不是壁壘(生命周期有限)
案例: 洽洽瓜子當年憑借“掌握關鍵保鮮技術”的定位,用“充氮保鮮”這一技術點構建壁壘,直接拉開與散裝瓜子的差距。
定位的第五層,是設計品牌的動態成長邏輯。
市場在變,用戶也在變,死守定位可能讓品牌陷入“創新者窘境”。
進化路徑的3個原則:
1.內核不變,外延擴展:
蘋果從“Think Different”到“隱私保護”,始終圍繞“挑戰者”精神。
因為蘋果的 “Think Different”傳遞著勇于突破、挑戰常規的創新精神,后續強調 “隱私保護”,本質也是在數字時代對用戶權益、行業常規(當時不少科技企業對用戶數據保護相對隨意 )的挑戰,內核是 “挑戰者” 精神驅動下對用戶價值、行業正向發展的堅守。
美團從團購擴展到本地生活服務,但核心仍是“幫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
2.用戶生命周期延伸:
3.技術驅動升級:
危險信號:?定位的本質,是一場“舍得”的藝術。當品牌開始盲目追逐熱點、跨行業跟風時,往往意味著定位失焦。
品牌定位不是一次性的創意策劃,而是一個動態校準的過程。它需要企業回答四個終極問題:
1.我們為什么存在?(使命)
2.我們絕不做什么?(邊界)
3.10年后用戶想到我們時,會露出什么表情?(心智印記)
4.我們愿意為了聚焦一個價值點,放棄哪些看似誘人的機會?
本文轉載請注明出處。禁止二創和洗稿,一經發現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