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傳遞如此之快的時代,你一定在不斷地學習很多知識,并期望因此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但是每次都鎩羽而歸。我們必須要承認創造一個好的人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個成年人面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比如事業,家庭,子女教育,關系維系等等。我們需要在很多方面都做的還不錯,才能擁有一個好的人生。于是,為此你學習了很多相關的方法,甚至是課程。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突然意識到這些方法并沒有給你的生活帶來良好的改善。于是你不禁發問,學習這些方法,對我的生活真的有幫助嗎?
一定有用,因為人生的很多課題,對于你我來說都是第一次遇見。只有學習前人的經驗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才能更高效地處理生活的各種難題。
因為懂得了很多,不代表做到了很多,所以還是過不好這一生。我們都很清楚,知道跟做到之間有一道巨大的鴻溝,而生活的軌跡是隨著我們自身的變化而改變的。我們需要不斷地持續地做到,自身才有可能變化。否則,所有的懂得都成為了浮在腦海里的泡影。大部分時候,我們都沒辦一直去堅持一個良好的習慣,核心原因在于沒有搞清楚一個道理或者一個行為的底層邏輯。沒搞明白一個道理的底層邏輯,就說自己懂得了這個道理,顯然這是一種自我安慰。是思維上的懶惰。只有你想透了這個道理的底層邏輯,你自然就會去做,因為你無法拒絕好方法,好道理持續執行給你帶來的收益。比如,上大學和不上大學都一樣,都找不到工作,所以上不上大學都一樣。那么請問是不上大學找不到工作的概率大?還是上了大學找不到工作的當然是上了大學之后能找到工作的概率大,這就是底層邏輯。這個邏輯你想清楚了,你就會義無反顧地去學習,去爭取考上好的大學。再比如說,不要輕易去教一個成年人做事,因為他不僅不會感謝你,他甚至有可能會罵你。這句話的底層邏輯是,人類是好為人師的動物,而不是善于傾聽的動物,因為傾聽在很多人的潛意識里是舍棄自我,低人一等,被人指使的印象。這個邏輯你想清楚了,你以后每次想教育別人的時候,你都會下意識的縮短自己的說教時長。很多事情,只有你想明白了底層邏輯,你才有可能長期持續地去執行,并融入到血液中。只有持續地執行,你的行為才會改變,只有行為改變,你的習慣才會改變,只有習慣改變,你的人生軌跡才會變化。我們暫且不去將認知這一變量考慮在內,看透底層邏輯,說白了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不斷地給自己提問為什么,直到問無可問。比如,幸福者退讓原則,遇到沖突時,越幸福的人越先去讓步。當你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你會覺得好有道理,緊接著就結束了,這是最錯誤的方式。你應該思考為什么越幸福的越應該讓步?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對方到底經歷了什么,現在是什么狀態,他可能做出什么出格行為。接著繼續思考怎么樣才能降低遇到沖突的概率呢?需要與人為善,笑臉迎人,從根本上降低沖突的概率。如果真的遇到沖突該怎么辦呢?保持平和的態度,克制自己的怒氣外露,避免沖突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至此,你徹底搞明白了幸福者退讓原則,這就是個概率學問題,因為退讓,讓沖突和沖突升級在一生的長河中減少了次數。
并不是所有事情,我們都能搞清楚底層邏輯的。不是我們不想,而是認知不足。
我們需要相信相信的力量,你認為道理的事情,就去執行,先不去思考,只是簡單的執行。當你執行的次數足夠多的時候,你就會明白他的底層邏輯。
比如,當你新進入一個行業,或者培養一個新的興趣愛好,找到一個導師,或者一個偶像。去模仿,去學習,去執行,等你積累的經驗足夠時,你的認知體系就已經搭建完,此時再去思考這件事的底層邏輯,就會輕而易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