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2024年之后,大家對2025年的品牌趨勢依舊迷茫,純品牌營銷已經極少有人談論,效果廣告又一次被證偽,直播賣貨就是卷價格,有預算的不知道如何花,沒預算的不知道如何做。

      今天談談B站,從二次元時代就代表年輕人,成為大眾平臺后,仍然是品牌年輕化營銷的重要陣地。如何在B站做品牌營銷,很多品牌看到了一些成功案例,但不知道如何復制。

      有些品牌方的反饋是:我們真的很想投B站,也看到很多成功案例,但是一個UP主內容要打磨一個月,最后流量看運氣,投入產出比算不明白,很難說服老板,不如短視頻簡單省事。

      我對B站的觀察是:B站有最獨特的中長視頻年輕人社區,在商業化上有很多極其成功的案例,相比碎片化的短視頻,中長視頻在塑造品牌心智層面有更大的優勢,可以為品牌帶來長期價值。

      B站在商業化的上的核心問題是解決營銷后鏈路問題。品牌花很長創作周期與UP主共創內容之后,如何保障流量與轉化的確定性。

      年底B站發布了《MATES人群資產白皮書》,詳盡闡述了B站的商業化模型,解決了后鏈路流量與轉化確定性的問題。結合我的個人理解,談談B站的品牌營銷方法論。

      以下、Enjoy

      一、放下流量邏輯,回歸內容標準

      以賣貨為唯一目標的流量邏輯,也就是所謂的效果廣告,在今年越來越走不通,包括很多大品牌,逐漸也卷不動了。

      效果廣告的本質是收割,將已有的存量消耗殆盡。種草已經談了好幾年,但我們看大部分種草項目本質上還是為了快速轉化。效果廣告最好的結果是,在一開始ROI很高,但隨之越來越差,直至無可收割時,ROI就變為負了,品牌體感上則是流量越來越貴。

      當品牌明白這個道理之后,重新開始思考內容價值,思考如何重建品牌勢能。

      那么面臨的新問題是,這幾年所有品牌預算都不寬裕,只是做品牌內容,算不明白轉化ROI,難以說服老板,仍然是個,冒險的行為。行業期待B站給到的解答是,優質的品牌內容能否解決轉化問題,積累品牌勢能同時賣貨,也就是解決UP主優質內容的后鏈路,即確定性流量與高效率轉化問題。

      先來簡單了解下MATES人群資產模型,第一層是Meet(認識),淺層人群曝光;第二層是Appeal(興趣),深曝光、淺互動人群;第三層是Trust(信任),深層互動人群;第四層是Endorse(認同)強心智轉化意愿人群;第五層是Sales(轉化),下單/核銷/付費用戶。

      這來自經典的傳播學模型,對于B站來說,最具差異化的應該是TE人群,也就是信任與認同者,深度的中長視頻內容具備邏輯閉環能力,能夠更完整的講述品牌或產品,認同與信任是目的,獲得轉化是結果。

      現在B站通過一系列的商業化工具,包括效果投流擴大人群,包括外鏈跳轉等轉化工具,來提升S人群的規模與確定性,以此來保障內容邏輯下的確定性轉化。

      通俗理解就是,讓優質的UP主內容商業價值最大化。

      比如海信有個案例,他們找了一位只有4000多粉絲的UP主,做了一期9分鐘的視頻,非常專業的講不同參數的電視效果會不會差很多。最終這條視頻獲得了29萬播放,并帶來了300+的銷售轉化。后來海信找了一批具備深度專業內容創作能力的中小UP主,復制了這一模式,并得到了超預期的轉化結果。

      這個案例有兩個重點:一個是深度專業內容,二是規模化傳播。

      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品牌內容或者UGC內容,而是有說服力的專業內容,這是B站商業化內容的特色,換個角度看也是產品具備硬實力,才能輸出硬核內容。規模化傳播解決后鏈路問題,UP主本身的流量有限,那么就做一些商業化投流,用效果廣告的方法,投放專業內容。最終結果我們也看到了,帶來了極高的ROI轉化,同時科普了品牌價值。既有效果,也做品牌。

      當這些成功案例足夠多時,就可以實現從偶然到必然,從案例到方法的升華。

      二、品牌效果營銷:深度內容+效果流量

      站在品牌視角談談方法,從MATES人群資產模型中,洞察B站營銷方法。

      B站最稀缺的是什么?我認為是UP與他們所創作的內容,在短視頻平臺種草可能會一次購買幾十上百個達人進行賽馬,也可能會批量化KOC種草,但在B站的邏輯是相反的,要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在少而精的內容上,然后將內容的商業價值做到最大化。

      從三個方面拆解我的思考:一是品牌效果營銷;二是深度專業化內容;三是效果廣告化傳播。

      1、什么是品牌效果營銷

      純品牌內容與純效果廣告都過于極端,需要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

      我們發現B站的中長視頻具備品牌內容的特性,能夠塑造品牌心智,但又區別于純品牌廣告,內容更具觀看性。

      同時,中長視頻可以輸出一個完整的邏輯閉環,不管是講一個道理、場景還是故事,完整性的內容更具說服力,這種說服力帶來的是對品牌的信任認同與銷售轉化,也就是MATES人群資產模型中的TES人群。

      B站的中長視頻內容同時滿足了品牌心智建設與產品銷售轉化,如果用效果廣告的邏輯,將UP主內容進行精準投流,就會帶來超預期的銷售轉化。內容帶來TE人群,效果廣告投流帶來S人群。

      所以品牌效果營銷就是用品牌化內容去投放效果廣告,以深度專業內容作為投流與銷售的基礎,是對品牌內容的升級,也是對傳統效果廣告的降維打擊。

      能實現這一融合的關鍵因素在于,B站有一群創作深度內容的UP主,同時有超過1億日活觀看中長視頻的用戶。

      2、深度專業化內容

      再來談談我對B站商業化內容的理解,在短視頻與碎片化內容占據注意力的當下,B站中長視頻是非常特別的存在,所以在營銷方法上也區別于碎片化。

      很多甲方的會提出說,短視頻達人可能只需要媒介帶著brief去溝通就能產出內容,而BUP主對內容品質要求更高,有的時候甚至需要甲方親自下場溝通,創作周期半個月一個月也是常有的事兒,為了一個內容付出這么多精力值嗎?

      換個角度理解,品牌拍TVC的話一個月周期會特別緊張,兩三個月都很正常。把BUP內容當做像TVC一樣的重要內容去制作,心態就會好很多。

      回到內容本身,B站的中長視頻我總結兩個關鍵詞:

      一是深度,足夠的時長完整的講完一個邏輯閉環,可以讓用戶沉浸在一個邏輯中進行認知收斂,更有助于培養心智;

      二是專業,品牌內容很多是務虛,但B站的中長視頻很多務實,即便是商業化內容,也可以讓觀看者有獲得感。

      比如海信電視講分辨率與參數,比如對機械革命的硬核測評,都是把一件事情掰開揉碎講清楚,這帶來用戶對品牌的認同(T)與信任(E),如果恰好有需求,則會轉化成銷售(S)人群。

      換到品牌角度,將一個深度且專業的內容,當做一次傳播戰役。與UP主共創產出內容只是第一步,還要在B站進行更廣泛的傳播,讓高價值內容的商業價值最大化。

      3、效果廣告化傳播

      自媒體時代的固有認知是,品牌可以為廣告內容做投放,但不會為達人內容做投放,達人應該自帶流量。

      但是在B站做營銷,要摒棄傳統達人內容的傳播邏輯,UP主流量很重要,但可遇不可求的是內容本身,要以TVC傳播的邏輯,做UP主內容的傳播。比如B站當年拍《后浪》時,即便是刷屏的優質內容,仍然去投放央視,投放不同平臺的信息流廣告,讓優質內容的價值最大化。

      在搜索B站營銷案例時,看到影石Insta360的案例,過去幾年深耕B站,搶占全景相機心智,夯實科技先鋒的品牌形象,成為品類頭部品牌。每一條都非常獨特,這些視頻有些是每周必看,有些成為入站必刷,有些進入全站榜一。比如與影視颶風共創的《我們買了一顆國產衛星》耗時2年半,將一顆衛星帶上太空,并用Insta360拍攝記錄下來。

      頭部UP自帶流量更大,但同時有很多中小UP主同樣具備深度專業內容創作能力,加上效果廣告投流,或許性價比會更高。B站有很多內容優質,播放量巨大,且超高轉化率的營銷案例,很多品牌也想要做這樣的案例,會問有沒有方法,能不能復制。我的觀點認為,內容可遇不可求,但傳播層面則是相對可控的。

      我們可以提供一種思路:將每一條UP主共創內容,當做一次營銷戰役。

      當我們把一次UP主共創內容當做一個營銷項目時,你會更專注,會想的更大,更全面。首先是選擇合適的UP主來共創內容,內容制作只是項目的一部分,接下來傳播,帶來確定性流量與高效率轉化。

      UP主自帶流量是啟動,然后以《MATES人群資產模型》找到精準人群進行投流,獲得更多確定性流量,并設置好轉化路徑帶來銷售轉化。更全面一點或許還可以做社交話題討論,二次的短視頻與碎片化種草等,但這一切源于一開始與UP共創的深度專業內容。

      不同的平臺屬性,會有差異化的營銷策略。同樣是影響1000萬消費者,短視頻平臺的策略是規模化投放100個達人,碎片化傳播;B站的策略則是精品化合作一批高質量UP主,然后規模化傳播,帶來更深的品牌心智。

      三、總結一下

      賣點+流量的模式成為過去式,純品牌無轉化的營銷也不被認可。我們認為品牌廣告與效果廣告一定不是對立的,而品效合一也不一定是先品牌后效果的加法,也可以是品牌與效果一體化的乘法。

      最后我們總結一下,不談高大上的理論,就解決一個核心問題,如何提升B站內容的投資回報率?站在品牌經理的角度,互聯網有這么多頭部平臺,有無數的達人可選,為什么要選擇B站,投B站能不能讓自己升職加薪?

      首先談內容價值B站形成了全網唯一一個以中長視頻為主的內容社區,而品牌商業化內容介于品牌廣告與賣點種草之間,為品牌輸出深度專業化內容,很好的平衡了用戶價值與品牌價值,所以有些商業化內容也能成為進站必刷視頻。

      然后是確定性流量,這是更多品牌經理關注的問題,如果花了很長時間共創的好內容,發出去沒人看怎么辦。

      這里要切換一下思維方式,不再將UP主流量當做全部,而是看到啟動流量,以項目傳播的邏輯,用投效果廣告的方法,找到精準人群。簡單來說,流量是能買來的,而且買來的流量或許更精準。花錢做了內容,買了流量,品牌能得到什么?

      最后是轉化率問題,為什么我們看到的成功案例轉化率都特別高?之前的徠芬、樂歌,最近的影石、海信、機械革命等等,不要輕易歸結于品類原因。我認為是內容原因,一支15-30分鐘具備邏輯閉環的深度專業內容,只要用戶能看完,很大概率會被說服,然后帶來對品牌的認可與信任,結果就是高轉化。

      所以最后用大白話說就是:與優質UP主共創深度專業內容,并堅定的給它做效果投流。

      確定性流量為內容傳播保駕護航,得到品牌心智的塑造,同時獲得高效率的轉化。

      以上。


      點贊(137)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