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周末好,我是任朝茜。

      上周回北京,住在我爸媽家里,感覺又回到了做孩子的時候。爸媽帶我去看黃葉、晚上去吃聚寶源,真是太幸福了。唯一的憾事就是我感冒了,不完全是因為天氣變化,在深圳的時候我的嗓子已經不舒服了,回到北京嗓子就更干,后面索性就罷工了。

      我們周末去了五四大街,然后繞著故宮轉了一整圈,黃葉很漂亮

      我爸問了我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他問:你每天見這么多客戶,最不喜歡別人問你的問題是什么?

      其實我倒沒有不喜歡的問題,只有沒法回答的問題。

      比如:

      國貨品牌老板最喜歡問的問題:我這個品類能出海嗎?怎么出海?

      亞馬遜大賣最近常問的問題:TikTok能做嗎?100萬投入可以嗎?怎么做?

      為啥沒法回答呢?

      因為沒有溝目標,所以我沒法判斷客戶所說的“能出海”“TikTok能做”是要做成什么樣子。最簡單拿GMV舉例子,客戶是想做一個年銷售2000萬的企業(yè)?還是1億的企業(yè)?還是10億-20億的企業(yè)?不同目標對于能不能做(賽道的判斷),以及投入多少錢去做完全是不同的。

      我大致講一下跨境商業(yè)的邏輯。

      跨境的戰(zhàn)略框架簡而言之就是四種企業(yè)、五個階段、三大模式。(具體內容可閱讀:《跨境零售:scale永遠大于promote》)

      在跨境,一億是企業(yè)的生死線

      邁過一億的年銷售額,企業(yè)開始由團伙作戰(zhàn)轉向正規(guī)的企業(yè)化管理。從一億到十億這個階段,都是構建企業(yè)的產業(yè)優(yōu)勢,產業(yè)優(yōu)勢也是企業(yè)在自己行業(yè)的壁壘以及資產。當產業(yè)優(yōu)勢形成,十億之后是企業(yè)商業(yè)模式再造的過程,下一步的目標,表面是是資本化,本質是攫取行業(yè)價值鏈最高端的利益(關于行業(yè)最高端的價值鏈,可以閱讀:《從云南小??Х日勂?,如何在跨境零售領域賺最多的錢?》)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不敢說哪個階段是穩(wěn)定的,起碼十億之前的階段(沒有形成產業(yè)優(yōu)勢之前),都是不進則退的狀態(tài),一退則可能退回原點。

      這也是為什么跨境增長如此迅速、每年的變化如此之大的原因。不是廣深的跨境賣家浮躁、激進,而是這個市場和商業(yè)形態(tài)決定了沒有速度就不成氣候

      比如,我有個朋友在大廠做高管,想出來創(chuàng)業(yè),想看看跨境有沒有藍海賽道可以進入。想的是:每年做幾千萬人民幣銷售額,利潤賺幾百萬,就很舒服了。

      而事實是,沒有一家企業(yè)是可以穩(wěn)定、十年如一日的做到年銷售額幾千萬人民幣。如果你想要做到幾千萬人民幣的銷售額,你要找的是規(guī)模幾億美金的賽道(當然這樣的賽道很多?。恢蓖A?/span>在小賽道上,只會有兩種情況:一是你躺著,慢慢就從幾千萬變成越虧損越多,直到做不下去;二是你很努力做好了每個階段增長的戰(zhàn)略重心,然后一級臺階一級臺階的往上邁,形成自己的產業(yè)優(yōu)勢。

      未來商業(yè)的格局,一定是大魚吃小魚。能形成產業(yè)優(yōu)勢的企業(yè),一定是在了天花板更為寬廣的賽道(百億美金以上),找到了戰(zhàn)略要地,可能是一開始就找到了戰(zhàn)略要地,也可能是在后續(xù)的發(fā)展過程強行攻占戰(zhàn)略要地,從而覆蓋產業(yè)。這個產業(yè)的邊邊角角的市場,都會被行業(yè)巨頭吃下,小企業(yè)沒有容身之地。

      TikTok也是同樣的情況。今天我們看到TikTok熱熱鬧鬧的流量紅利來了,大家都想去分一杯羹。但TikTok本質是一個營銷平臺,流量的獲取和分發(fā)是其核心商業(yè)邏輯。盡管 TikTok Shop 的開放使得部分交易可以在平臺上完成,從而增加用戶的停留時間與商業(yè)粘性,但其本質仍然是一個以信息傳播為主的平臺,而非專門為了商家盈利而設計的銷售渠道。

      這就好比,火車站人流量大,因此會開放一些商業(yè)位置給餐飲企業(yè),如 KFC、麥當勞和星巴克等餐飲連鎖集團,但基本沒有專門開在火車站賺錢的飯店。因為火車站的本質是讓大家去坐火車,提供餐飲的主要目的是為旅客提供便利,而不是讓火車站成為一個專門的餐飲目的地。所以火車站的商業(yè)房租以及流程成本的計算方式,更多是基于品牌曝光的需求。所以單純想靠在火車站賺錢的商家,是無法支付高額的店鋪租金,因為里面包含了品牌曝光的費用。

      同樣地,在 TikTok 上,流量的主要作用是為了快速傳播信息,而不是直接幫助商家獲利。舉個例子,一個商家在 TikTok上銷售產品,該產品因網紅推廣而迅速爆單,一天出8000單,庫存很快不足,進而影響店鋪權重。即使后續(xù)補貨成功,由于競爭加劇以及店鋪權重下降,產品難以再次熱銷,最終導致大量庫存積壓和虧損。于是商家開始準備下一個新品,少量布局一些庫存開始嘗試推廣,下一個新品也很快進入了這個循環(huán)。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100萬投TikTok能不能做成?按照上述的做法,別說100萬,無論200萬還是500萬都是打水漂,投多少賠多少。

      這種情況揭示了一個關鍵問題:TikTok 上的信息傳播速度遠快于供應鏈的響應速度。

      所以要在 TikTok 上取得成功,商家需要具備兩個重要條件:一是強大的供應鏈能力,確保產品質量高且?guī)齑娉渥?;二是對海外物流有深刻理解,能夠快速響應市場需求?/span>然,對于那些已經在其他電商平臺(如 Temu、亞馬遜或 Shein等)上擁有較大出貨量的賣家來說,TikTok 可以成為他們進一步擴大銷量的有效渠道。

      其實,對于中國企業(yè)出海的終局一定是“產研供銷服”一體化的產業(yè)生態(tài)出海,而不是單薄的品牌或者產品出海。所以無論在哪個渠道或平臺,中國企業(yè)比拼到最后的一定是“產研供銷服”,缺一不可。而當前,我們最有優(yōu)勢的依然是供應鏈。

      TikTok和火車站的邏輯是非常相似的。TikTok 的流量邏輯并不旨在直接幫助商家賺取利潤,而是通過快速的信息傳播吸引更多用戶。單純想去TikTok平臺賺流量紅利的企業(yè),是賺不到錢的,投多少賠多少,你想“算過”平臺的流量算法是不現實的。

      企業(yè)要想在平臺上獲得成功,就必須建立適合自身特點的商業(yè)模式,才能駕馭渠道,而不是被流量牽著鼻子走。

      關于駕馭渠道和流量,我下次可以單獨寫一篇文章。駕馭二字很有意思,不是單純的管理和利用。我兒子上馬術課的時候,老師就和他說過,“馬術最重要的是學會駕馭之術,做到人馬合一,馬既被你控制,又是你的一部分。”

      祝大家周末愉快!如果大家想要了解出海戰(zhàn)略,了解TikTok布局,或者想要打造一個全球品牌,歡迎找我聊聊。


      交個朋友



      點贊(7)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fā)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