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到跨境電商時,不要把問題想的太復雜。? 不管是國內電商還是跨境電商,萬變不離其宗,它仍然是一個消費品賣貨的生意。? 電商,它只是用互聯網和技術手段提高了零售效率,但它仍是零售本身。? 跨境電商,也只是借助全球化和地區產業鏈的錯配進一步提高了零售效率,但它也仍是零售本身。? 那既然是一個流通業的生意,成本結構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角度讓我們重新去拆解跨境電商的本質。 不管市場如何變動,又有哪個新玩家入局,只要我們把握住行業的本質,我們都能賺到錢。? 那拋開產業鏈說成本結構都是耍流氓。畢竟這兩者本就是互為因果,相互影響的。? 簡單來說,任何消費品的產業鏈都可以拆解成:設計和制造,物流,品牌,渠道,營銷,這5大環節。 1.設計和制造: 根據行業的不同,產品設計和制造既有可能是ODM(貼牌)也有可能是OEM(代工)。 像3C數碼這種有一定硬科技含量的產品,一般都是采用OEM代工的模式。而大眾消費品和快消品本身的門檻不在于產品設計,所以大多采用ODM貼牌。 (當然每家公司情況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有的手機廠是貼牌的,而有的快消品也是通過代工廠出來的)。 一般來說,ODM的成本肯定會低得多,畢竟你的設計成本是外包出去了的。但與此同時,因為你的設計不掌握在你手上,一旦你的規模做大了,被工廠拿捏的情況也可能會出現。 而OEM的話,一開始的門檻會比較高,但好處是一旦你的銷量跑起來了,會是一個極其穩定的供應鏈模式。 那說回到跨境電商行業,99%的賣家都是通過ODM的方式來拿貨。甚至對于很多中小賣家來說,這個環節都不存在。因為規模太小,根本沒有資格直接對接工廠,只能從二手貿易商手中進貨。 作為賣家,你離設計制造的鏈條越長,你的成本會越高,但你的風險相應也是會更低些的。 若非是財大氣粗,我建議大家不用在這個環節過于糾結。 2.物流 很多人把跨境電商的物流想的過于復雜,其實沒有必要。 在外貿行業已經發展的如此成熟的今天,沒有什么事情是額外的成本解決不了的。 從流程上來說,跨境物流分為幾個環節:國內倉,頭程倉報關,海外倉,海外物流投遞: 也就是你的產品從自己的國內倉庫,轉送到跨境物流公司的跨境倉庫,經過報關,飄揚過海到了海外倉。有了訂單以后,通過海外的物流網絡最終投遞到終端消費者手里。 因為這套流程過于成熟,可以優化的地方其實也只有兩個環節:頭程倉和海外倉。 所謂的頭程倉成本優化,其實指的就是最花錢的那一段跨境物流,你是選擇海運還是空運?如何調配自己的庫存?這都會極大地影響你最后的利潤。 我見過太多粗心的老板因為在這一環節不管不問,最后爆單以后算上物流成本和庫存,反倒是虧錢的。 而海外倉也分兩種情況,要么是用亞馬遜FBA的倉儲服務,要么是找第三方的海外倉服務。 如果是亞馬遜賣家,那對不起,你這一塊的成本亞馬遜是吃定了。 而如果你是做其他渠道或者D2C獨立站的,除了找第三方的海外倉發貨之外,其實也有人采用從國內直郵的跨境代發業務。 但考慮到用戶體驗實在過于糟糕,加上其實規模上去以后并沒有成本優勢,并不是一個太主流的選擇。 因為物流行業已經很成熟了,我覺得大家沒有必要過于糾結哪家服務商能再幫我省個幾塊八毛的。 在我看來,在物流這個環節要進一步把效率提上去,只有兩條路:自建物流和庫存管理。 自建物流不是我等凡人能干的就不展開說了,但很多賣家是絕對低估了庫存管理的重要性。 你的庫存周轉率要是不行,不僅是現金流吃虧那么簡單,你的倉儲費用和跨境物流的固定成本都可以拖垮你。 3.品牌 這里說的品牌,狹義上指的是有一定品牌力的消費品公司,而廣義上指的就是大部分賣家。 而不管你是走長期主義的品牌路線,還是你就是一個賣貨的消費品公司,其實在這個產業鏈上是比較尷尬的。 原因只有一個,定價權。 如果你只是一個小品牌,沒有規模優勢導致你在上游的設計和制造環節沒有議價權,那你的采購成本就壓不下來。 而面對下游的渠道商,廣告公司和零售商,如果你想賺錢并且讓他們幫你出貨,能夠留給你自己的利潤就沒多少錢了。 在過去的幾十年的發展中,這個行業的所有玩家其實都是在圍繞著這一點進行創新: 比如互聯網電商平臺作為新時代的渠道商+營銷渠道,能夠幫助品牌方們更加低成本的去觸達終端消費者和賣貨。 歡迎大家加入我的小報童專欄,解鎖全文內容!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