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學習FB廣告,把之前培訓視頻重新看了一遍做筆記。
      今天這篇先從認識,FB的算法,廣告目標以及廣告層級,這3個部分來學習。
      前言:

      廣告要為選品模式來服務

      ①走爆品模式=不斷測試,選品是關鍵,不行就換,不要糾結。

      • 爆品模式的核心是快測快砍,因為FB廣告的投放環境和用戶注意力變化快。

      • 選品是流量轉化的第一步,再好的創意也救不了沒人要的產品。

      • 如果早期數據(CTR、加購、首單)不達標,繼續燒錢只是浪費預算。

      ②走精品模式=觀察的數據更細化

      • 精品模式是長線運營,SKU少,強調單品的轉化率和復購率。

      • 必須細看站外+站內數據,比如ATC率、結賬率、購買率、AOV、LTV等,來優化細節。

      • 這種模式節奏慢,但積累品牌資產。

      廣告經驗分享:

      • 廣告經驗不是看書/培訓出來的,而是燒錢燒出來的,FB廣告涉及算法波動、競價環境、受眾行為變化,這些都只能通過實戰數據去適應

      • 沒有標準化公式,FB廣告變量太多(受眾、版位、時間、賬戶歷史、競爭強度等),同一廣告在不同條件下結果可能完全不同。這只是社交流量的一環,流量應該多元化,拓展更多流量,比如購物流量,搜索流量等, 需要渠道多元化。

      • 培訓的目的在于強化后臺系統認知,少走彎路。FB后臺(BM結構、Pixel+CAPI、域名驗證、事件優先級、政策合規)設置出錯,會直接影響廣告表現,甚至導致封號。培訓可以幫你一次性把這些基礎配置做好,后面才能把錢花在測試上,而不是修錯。


      FB 廣告 vs Google 廣告

      FB 廣告:推薦算法,主動把廣告推給可能感興趣的人。

      • 強調對人群畫像的理解:年齡、性別、國家、愛好、職業、人際關系等。

      • 能深入分析用戶特征和社交環境,找到潛在用戶(他們可能沒主動搜索過)。

      Google 廣告:搜索意圖算法,根據用戶主動搜索來投放廣告。

      • 重點在于理解用戶搜索背后的意圖和目的

      • 覆蓋面廣(龐大用戶群),廣告精準度來自關鍵詞匹配

      • 用戶是主動找東西,轉化意圖更直接。

      詳細對比表:

      維度

      Facebook 廣告(含 IG)

      Google 廣告(含 YouTube、搜索、展示等)

      流量區別

      社交流量

      搜索流量

      流量性質

      被動流量(興趣推送)用戶不是主動找你,而是你把廣告推給可能感興趣的人

      主動流量(需求搜索)用戶主動在找東西,帶著購買意圖

      算法區別

      推薦算法

      搜索意圖算法

      觸達方式

      基于用戶畫像、興趣、行為、相似人群(Lookalike)

      基于關鍵詞、搜索意圖、網頁內容匹配

      投放平臺

      Facebook、Instagram、Messenger、Audience Network

      Google 搜索、YouTube、Gmail、GDN(展示廣告網絡)

      創意形式

      圖片、視頻、輪播、動態廣告(DPA)

      搜索文字廣告、購物廣告(PLA)、視頻廣告(YouTube)、展示廣告

      轉化路徑

      先吸引注意 → 激發興趣 → 轉化(適合品牌曝光、內容種草、冷啟動爆品)

      直接滿足需求 → 點擊購買(適合搶需求、攔截競品用戶)

      優勢

      - 精準的興趣/行為定向-?

      對人群的定位,特征,社會環境了解非常細,尋找潛在用戶很強。

      創意表現空間大(視頻、圖片)- 冷啟動獲取新客能力強

      - 需求意圖強、轉化率高- 能直接接觸到準備購買的人- 覆蓋Google全生態

      劣勢

      - 用戶可能沒購買打算,需要更多教育- 需要強創意吸引- 可能點擊多轉化少

      - 競爭激烈時點擊成本高- 依賴關鍵詞,拓展新客能力弱

      適合場景

      新品推廣、品牌曝光、內容營銷、再營銷召回

      需求明確的產品/服務、競品攔截、精準搶單




      1. FB算法 (公式)



      綜合價值 = 出價 × 預估行動率 + 用戶價值


      Facebook 會選擇綜合價值最高的廣告展示給用戶,而不是單純看誰出價高


      Facebook 廣告的真實競價邏輯

      官方競爭機制里,總得分(Total Value)由三部分組成:

      1. 出價(Bid)
        你愿意為一次結果(點擊、加購、購買等)支付的最高金額。

      2. 預估行動率(Estimated Action Rate)
        Facebook 預測某個用戶看到你的廣告后,會完成目標動作的概率(點擊、加購、安裝等)。

      • 對應圖里的:點擊機率 × 轉化機率

    1. 用戶價值(User Value) / 廣告質量
      衡量廣告對用戶體驗的價值,主要看:

      • 正面反饋(點贊、評論、分享、觀看時長)

      • 負面反饋(隱藏、舉報、跳過)

      • 落地頁體驗(加載速度、相關性)

      • 相關度評分(Relevance Score)

      • 對應圖里的:有機價值


      如何提高FB廣告的有效投放

      1.找準受眾定位:

      • Facebook 廣告算法雖然很強,但前期給它輸入的受眾方向會影響學習效率。

      • 素材(創意)和人群匹配度高 →?相關性得分高?→ 預估點擊率高 → 競價優勢。

      • 如果素材和人群不匹配,即使預算高,也可能浪費錢。

      2.出價(預算設置)

      • 預算太死(過低):算法拿不到足夠的數據,廣告組會“跑不動”或長期在學習期,可能無法在競價中勝出,導致展示機會少

      • 合理做法:預算要覆蓋至少50次目標轉化/周(幫助學習期穩定),同時結合 Cost Cap / Bid Cap 控制成本。

      3.優化廣告創意

      • 廣告創意是直接影響點擊率(CTR)和轉化率的第一因素。

      • 好的創意能引發受眾興趣 → 點擊率提高 →?預估操作率高?→ 競價排名上升 → 以更低成本拿到更多展示。

      • 互動(點贊/評論/分享)還會提升廣告的有機價值,進一步降低 CPM 和 CPA。




      2. 廣告目標

      Facebook 廣告分為?3 個層級

      層級

      作用

      主要設置內容

      廣告系列(Campaign)

      定義廣告的總體目標

      - 選擇廣告目標(如轉化量、流量、覆蓋人數等)- 是否開啟 A/B 測試、預算優化(CBO)

      廣告組(Ad Set)

      決定廣告的投放策略

      - 受眾定向(地域、年齡、性別、興趣、行為等)- 投放版位(自動/手動)- 預算與出價方式- 優化事件(如 Purchase、Add to Cart)- 投放時間

      廣告(Ad)

      展示給用戶的具體創意

      - 圖片/視頻素材- 廣告文案(標題、正文、描述)- 號召性按鈕(CTA)- 目標落地頁鏈接

      ??一句話記憶

      • 廣告系列?= 我想達到什么目標

      • 廣告組?= 我要把廣告投給誰、在哪、花多少錢

      • 廣告?= 我給用戶看的內容是什么


      2.1 廣告命名


      2.1.1 為什么廣告命名很重要?


      • 目標清晰,快速定位:命名規范后,可以一眼看出廣告的目標、產品、受眾等信息,方便快速找到需要的數據。

      • 提高效率:廣告多的時候,不用一個個點開看詳情,命名就能直接幫助你篩選、分析。

      2.1.2 廣告系列命名的關鍵點


      • 一眼看出廣告目標(如 Conversions、Traffic、Engagement)

      • 一眼看出廣告投放的產品

      • 一眼看出廣告類型或素材版本

      • 可以包含:投放國家 / 受眾類型 / 投放位置 / 日期 / 版本號,參考

      (Conversions) Sharkbed – US – FB Feeds – 1

      • Conversions?→ 廣告目標

      • Sharkbed?→ 產品名稱

      • US?→ 投放國家

      • FB Feeds?→ 投放版位(Facebook 信息流)

      • 1?→ 素材版本號

      2.1.3 廣告組命名的關鍵點

      維度

      說明

      示例

      受眾類型

      針對什么人群投放廣告(核心受眾 / 自定義受眾 / 類似受眾 / 興趣類別)

      家居類、電子產品愛好者、健身人群

      年齡段

      目標年齡區間

      25-35

      版位

      投放位置(Facebook、Instagram、Messenger 等)

      ins(Instagram)、fbfeeds(Facebook Feeds)、igstories(Instagram Stories)

      其他細分(可選)

      性別、語言、興趣等

      男_EN、女_CN

      命名示例

      • 家居類_25-35_ins

      • 健身人群_18-24_fbfeeds

      • 類似受眾-購買用戶_30-45_igstories_EN


      這樣命名的好處:

      1. 一眼知道廣告組目標人群是誰

      2. 分析數據時可快速對比不同受眾和版位效果

      3. 便于A/B測試時保持結構清晰


      3. 廣告系列

      分類(銷售漏斗)

      廣告目標

      適用場景

      品牌認知(冷流量)-提升知名度

      品牌知名度

      提升品牌曝光,讓更多人認識你

      覆蓋人數

      最大化廣告展示人群數量

      購買意向(提升參與度)

      流量

      引導用戶訪問網站、落地頁或應用

      互動

      增加帖子的點贊、評論、分享等互動

      應用安裝量

      促進用戶下載并安裝你的應用

      視頻觀看量

      提升視頻廣告的觀看次數

      潛在客戶開發

      收集用戶信息(表單提交、線索獲取)

      消息互動量

      引導用戶通過 Messenger、WhatsApp、Instagram Direct 發消息

      行動轉化(熱流量)-提升轉化量

      轉化量

      促進購買、注冊等關鍵轉化行為

      目錄銷售量

      基于產品目錄做動態廣告(DPA),精準推薦產品

      店鋪客流量

      引導更多人到線下實體門店

      Facebook 廣告系列的一些額外設置功能


      1. A/B Test:設置單一變量,創建 AB 測試。

      同時運行兩個版本(只改變一個因素,例如素材、受眾或版位),用相同條件對比表現,判斷哪個更好。


      好處:減少拍腦袋決策,用數據選出效果最好的方案。

      1. 廣告系列名稱:要有規范化命名。

      作用:方便在廣告管理工具里快速識別和導出數據分析。

      做法:命名里可以包含日期、目標國家、廣告目標、受眾類型、創意角度等,例如:


      US_轉化_廣泛受眾_視頻對比_20240815

      1. 系列預算 CBO(Campaign Budget Optimization)

      在廣告系列層級設置總預算,讓 Facebook 自動根據廣告組表現來分配預算。

      作用:省去手動調預算的時間,系統會把更多預算分配給表現更好的廣告組。


      注意點

      優點:整體預算利用率高、表現穩定。

      缺點:如果有廣告組剛開始跑,需要更多預算學習,CBO 可能不給它足夠機會。


      常用的廣告目標

      廣告目標

      為什么常用

      典型場景

      互動(Engagement)

      提升廣告帖子的點贊、評論、分享等互動數據;(貼文贊&主頁贊)

      增加社交證明,提升廣告可信度;

      適合測素材、增加曝光熱度

      新品測試、品牌互動、提升主頁活躍度

      Messages(消息互動)

      引導潛在客戶在 Messenger、WhatsApp、Instagram Direct 私聊;

      方便做售前咨詢、私聊報價;

      適合需要溝通成交的產品

      高客單價、定制產品、亞馬遜 review 對接

      轉化(Conversions)

      電商核心目標,直接優化到購買(Purchase)、加購(Add to Cart)等事件;算法會優先投放給最可能完成購買的人

      Shopify、獨立站、電商直接銷售

      目錄銷售(Catalog Sales)

      用動態廣告(DPA)自動推薦用戶瀏覽/加購過的產品;再營銷效果特別好,能精準召回客戶

      多 SKU 電商(服飾、家居、電子產品等)


      4. 廣告組

      模塊

      說明

      像素(Pixel)

      用于追蹤用戶在網站上的行為(瀏覽、加購、結賬、購買等),并可用這些數據創建受眾(自定義/類似受眾)。

      動態廣告

      上傳多份素材(文案、圖片、視頻),FB 會自動組合投放,生成多種廣告版本測試效果。

      組預算

      設置單個廣告組的預算上限。

      受眾

      -?核心受眾:根據國家、年齡、性別、興趣、行為等條件定向選擇。

      ?-?自定義受眾:基于你上傳的客戶數據(郵箱、電話等)或像素記錄的用戶行為生成,可用于再營銷。?

      -?類似受眾:基于種子用戶(如已購買用戶)生成相似特征的人群,用于擴量。

      版位

      決定廣告展示的位置,可選擇自動版位或手動版位(FB、IG、受眾網絡等)。

      預算類型

      在 Facebook 廣告里主要有這兩種

      單日預算(Daily Budget)

      每天花費一個固定金額(例如 $20/天),系統會盡量在這一天內均勻消耗預算,有時會稍微超出或少花一點來優化投放效果

      總預算(Lifetime Budget)

      為廣告活動設置一個總金額(例如 $500),系統會在設定的投放時間范圍內自由分配每天的花費

      • 單日預算?= 穩定跑量,方便長期測試和優化

      • 總預算?= 有明確開始和結束時間的活動,一次性花完


      5.廣告

      Facebook 廣告的第三個層級?廣告(Ads),就是用戶實際會看到的廣告內容,在這一層你主要需要設置

      元素

      說明

      文本(Primary text)

      廣告的主要文案內容,出現在圖片或視頻上方,用來吸引注意、傳遞賣點、引導點擊

      圖片(Image)

      靜態素材,可以是一張或多張,要求清晰、有吸引力,并符合平臺尺寸和規范

      視頻(Video)

      動態素材,可以更好地展示產品功能、使用場景或客戶評價,適合提高參與度

      標題(Headline)

      出現在廣告下方的簡短標題,通常直接點明核心賣點

      描述(Description)

      補充說明,出現在標題下方(有時會被省略)

      CTA 按鈕(Call-to-Action)

      如“立即購買”“了解更多”等,引導用戶下一步操作

      鏈接(URL)

      用戶點擊后跳轉的落地頁地址,要與廣告內容一致,避免跳失


      注意點:

      1. 確定清晰的廣告目標

      • 在投放前要明確你是想要流量(Traffic)、轉化(Conversions)、互動(Engagement)等哪一種結果。

      • Facebook 的算法會根據你選擇的目標去優化廣告。如果你選了“流量”,系統就會找最可能點擊的人,而不管這些人會不會下單。

      舉例:


      跑流量 vs 跑轉化 跑流量:FB 會盡可能給你帶來更多點擊或訪問,但這些訪問未必有購買意圖,轉化率可能很低。


      跑轉化:FB 會找最可能完成購買、注冊等行為的人,流量可能少一些,但轉化質量高。

      2.Facebook 廣告版位

      https://www.facebook.com/business/ads-guide/update/image

      • 查看?所有廣告版位(Facebook、Instagram、Messenger、Audience Network)

      • 查看?每個版位支持的廣告格式(圖片、視頻、輪播等)

      • 查到?尺寸、比例、文件大小、文案長度限制?等要求

      • 切換不同目標(如轉化、流量)查看可用的版位和規格

      廣告層級投放策略

      FB 廣告是三層級結構:


      1. Campaign(廣告系列)?– 定義目標,比如轉化、流量、互動

      2. Ad Set(廣告組)?– 定義受眾、預算、版位

      3. Ad(廣告)?– 實際的創意素材,比如圖片、視頻、文案


      情況

      策略

      結構示例

      適用條件

      操作方法

      單個廣告深度投放

      111策略

      Campaign1 → Ad Set 1 → Ads 1

      - 對該廣告素材非常有信心(如 Spy 工具看到別人用它跑得好)

      - 自己測試后數據優異

      把預算集中在這個廣告上,加大投放力度,深度挖掘它的轉化潛力

      多廣告內部競爭

      1,1,10策略

      Campaign1 → Ad Set 1 → Ads 1~10

      - 同一產品有多種廣告素材,不確定哪個最好

      - 想讓不同創意相互競爭

      • 在一個 Ad Set 里放多個(比如 3 個)Active 狀態的廣告

      • 如果有廣告表現不理想,就關掉它,然后補充新的廣告進去測試

      • 這樣可以不斷淘汰弱廣告,保留強廣告

      廣告數量有限測試

      113策略

      Campaign1 → Ad Set 1 → Ads 1~3

      - 素材數量不多- 對其他素材沒有太大把握

      • 就用現有的 2~3 個素材跑,不要強行堆數量

      • 先小規模投放,觀察效果,再決定是否擴展


      避免 Facebook 廣告內部競爭


      1?? 受眾/興趣不重疊

      • 原因:如果不同廣告組的受眾高度重合,FB 會讓它們在競價時互相競爭,這會抬高 CPM、CPC,浪費預算。

      • 效果:確保每個廣告組去觸達不同的人群,提高整體覆蓋率,降低成本。

      1?? 分設備投放

      • 移動設備?和?桌面設備?分開建廣告組。

      • 桌面設備的?信息流廣告?和?右欄廣告?也要分開優化,因為受眾行為和點擊成本不同。

        • 比如,移動端更適合豎屏視頻,桌面更適合長圖或右欄再營銷。

      2?? 分受眾投放

      • 將受眾細分成多個廣告組,根據不同受眾特征(主題)創建廣告組,避免互相競爭。

      • 受眾可以分為:

        • 核心受眾(Core Audience):根據興趣、行為、人口統計數據等設置的目標人群。

        • 自定義受眾(Custom Audience):基于已有客戶數據(網站訪客、客戶名單等)創建的受眾。

        • 類似受眾(Lookalike Audience):基于已有高質量客戶生成的相似人群。

      3?? 國家 + 興趣組合測試

      • 測試不同的國家 + 興趣組合,分廣告組運行:

        • 按國家優先:如「產品(背包)+ 興趣(箱包)+ 國家(美國)」一個廣告組,「產品(背包)+ 興趣(箱包)+ 國家(巴西)」另一個廣告組。

        • 按興趣優先:如「興趣(服裝類)+ 產品(背包)+ 國家(美國)」一個廣告組,「興趣(奢侈品類)+ 產品(背包)+ 國家(美國)」另一個廣告組。

      ??核心目的:減少廣告組之間的受眾重疊,讓預算在不同的受眾池里獨立競價,避免你自己的廣告互相抬價。


      以上!


      點贊(4)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