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出海重要消息+政策+投放技術。 公眾號回復“微信群”,進行業群(無廣告)。
歸因窗口期這里包含兩層:
1, 廣告平臺的歸因窗口期,比如FB的點擊后7天,和點擊后一天(還有是否包含展示歸因)。
2,三方/或者自建歸因不活躍用戶再次算成新用戶的歸因窗口期,比如Appsflyer的默認90天算新,或者有的短劇產品,會自己把14天不活躍用戶算成新用戶,再把轉化信息回傳給到廣告平臺。
兩個方向的歸因窗口期選擇,都會影響到廣告投放。
先看廣告平臺自身的歸因窗口期影響:
1,歸因窗口期對成本影響,比如FB的點擊后一天,和七天差別,算七天賬戶的轉化量必然更多,單價更低,選一天歸因窗口期單價會顯得高一些,影響賬戶觀察到的賬面單價。有經驗的優化師對于價格觀察影響不大,大家可以憑經驗結合三方數據做比例估算,以便知道真實成本,以便分配預算。
2,廣告優化層面,轉化越多,廣告越容易學出來,通常選擇7天歸因的賺好多,廣告能更容易學到穩定階段。
3,多渠道投放時候,交叉重復統計轉化,歸因周期越長,越容易把其他渠道產生轉化重復多平臺都計算一次。比如FB設置7天,Google30天,TT也用7天(我還真忘記了TT可以設置多久),一個用戶可能會被FB計算一次轉化,但是TT也可能前兩天看過廣告也被計算到轉化,周期越長交叉計算的渠道越多,導致轉化量虛多。
我自己個人習慣的歸因設置,為了數據準確性更高,FB我會選擇只有FB 一天點擊,TT也是降低到一天,雖然賬面轉化會減少,但是整體短劇的付費情況還算理想,不至于存在基本學不出來的campaign,所以選1天對廣告系統學習影響不至于太大。同時也我也嘗試過用賬面roas和三方roas結合起來優化設置7天轉化,但是整體投放規模比較大的時候,roas GAP太大導致投放容易誤判,最后都改成了一天轉化歸因。
三方歸因/自建歸因時候的非活躍用戶歸因窗口設置。
長短周期的差別在短劇這個品類的影響比較大,目前主流的兩個思路,一個是走用戶不活躍90天算新用戶,另一個是7天,14天的短周期。
短劇因為跑W2A的比較多,W2A在投放FB TT時候和電商的邏輯相似,會優先給更容易轉化的用戶(尤其是再營銷老用戶)曝光,導致實際上W2A投放出去后洗到的老用戶會更多。
如果我們用比較短的周期比如7天用不活躍算新,如果我們W2A,那么7天就算成新用戶給W2A回傳,導致廣告系統學習會不斷的往這類短期不活躍用戶曝光,實際上就等于大量預算給到了老用戶再營銷,雖然這個操作本身其實是沒太大問題,內容產品再營銷把不活躍用戶拉回來重新付費沒問題。但是由于給的信號太強導致廣告平臺不斷的傾向于給這類用戶曝光,最終導致整個產品的學習方向變窄,重復學習最核心用戶曝光。
這個模式下面,如果是做小而美的產品,追求利潤率,那么這么操作其實沒問題。
但是如果做的是平臺目標的產品,那么需要大量的拉新用戶,設置短周期就無法達到這個目標,所以我自己個人傾向于按照AF的90天邏輯判斷是否為再次新用戶,讓廣告系統更多的覆蓋新用戶。
這會設計到一些轉化設定的回傳,以及自建W2A的時候給FB TT回傳數據的一些邏輯設定。如果直接走三方邏輯可能無法做到自定義,自己開發W2A比較方便控制回傳邏輯,讓整個產品更多的往“新”用戶去學習。
據我所知,目前行業內也有不少客戶開始拉長沉睡再活躍用戶的判定邏輯,尤其是做平臺的幾家。
短劇歷史文章: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