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出海重要消息+政策+投放技術。 公眾號回復“微信群”,進行業群(無廣告)。
短劇或者其他產品,有做W2A的都會遇到技術路線選擇,到底是自建歸因還是通過三方實現W2A。
我的選擇:?基于三方實現歸因,可以考慮自建歸因座位數據輔助補充。
先說兩個歸因方式背后邏輯:
1,自建歸因,一般是自己做網頁,基于用戶的user agent, ip,以及比如某些自動生成token放到剪貼板等各種輔助方式,自行根據這些信息,記錄下來再和APP安裝后的用戶基本信息匹配,評估安裝來自哪個網頁用戶,再自建面板看數據。
2,三方MMP歸因,本質原理接近,只是歸因的環節給三方做,自己直接從三方拿到歸因后的數據結論(來自什么廣告)或者直接看三方的聚合數據。
歸因的三個重點環節:
1,自己梳理一套歸因邏輯,做歸因判斷(到底是來自哪個渠道)
2,自己創建用戶基礎數據庫,做歸因排重。
3,做數據看板,統計查看數據分析。
會遇到什么問題:
1,歸因丟失,自建歸因的時候稍微出點問題,就無法做到準確判斷用戶到底來自哪個廣告。
2,歸因重疊,來自FB,GG,TT的廣告可能都指向同一個用戶,到底這個轉化判給誰。
3,重復安裝用戶,要算成新用戶,還是老用戶。
4,技術細節,比如幾千萬,上億的用戶量時候表結構,查詢效率,老用戶回流怎么算?
表現到數據上最大的坑:
廣告平臺的數據和BI的數據隨緣關系,和三方后臺也隨緣。
由于廣告平臺有自己的自歸因,BI有自己的歸因,三方還按照最后一次點擊歸因再歸因一次,如果自建歸因100%會遇到的是三個平臺的數據,都對不上。
比如一個用戶從FB點擊,后來又從TT點擊,還從Google點擊,三家都算成自己的,BI不一定算給了誰,三方算給了最后一次點擊,如果再疊加一個”短劇平臺“常用的染色期的概念,比如14天不活躍算新用戶,在疊加一個用戶90天內卸載重裝!好家伙,這數據怎么可能對的清帳?
我為什么要選擇三方歸因:
萬一遇到數據對不上,至少三方和渠道的數據比例會接近,再加上BI直接取三方數據做基礎,三方和BI能對的上數,直接可以節省整個團隊扯皮數據對不上的精力。
至少如果BI和三方對不上的時候,你可以說大家都用三方,應該三方不會有問題吧。
比較合理的方案:
三方歸因給渠道回傳,自建歸因+染色,做再營銷效果評估。
比如三方歸因做比如90天不活躍算新,結合前面文章寫的「出海短劇」歸因窗口期對投放的影響,控制回傳讓廣告盡可能跑新用戶去,自建歸因后,比如按照14天活躍的染色期,來統計用戶的后續行為評估再營銷效果。
短劇歷史文章: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