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獨角貓直播的時候,很多朋友問到了DTC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問題,確實,從十年前DTC開始在美國火起來之后,無論是從商業模式還是估值上,這些明星公司都遭遇了很多爭議,各方也都在密切關注著它們的動向。應該說,2020年是DTC上市的元年,隨著Casper和hims的上市,終于讓“這些小品牌無法上市”的論調告一段落。雖然股價表現有點差強人意,但至少讓后來者看到了一條路徑。


      今年來,踏著前人的腳步,趁著一級市場DTC的投資也稍有回暖,一批比較知名的DTC品牌也紛紛提交了上市申請,所以以下文章你會看到:


      • “眼鏡教父”Warby Parker

      • “羊毛鞋先驅“allbirds

      • 知名女星的母嬰日化The Honest Company

      • “植物奶第一股”Oatly

      • “大碼女裝元老”Torrid

      • 天王費德勒站臺的球鞋品牌On Running


      本來小貓是想連載6篇,把這6家逐一分析一下的(而且別人跟我說連續發比較容易漲粉),不過對于自己的拖稿能力一直很有自知之明的小貓感覺,要連著寫6篇,不知道要更到啥時候去了,所以呢,干脆一鼓作氣,一不做二不休,6家一起寫了吧。這樣正好也可以交叉比較一下,看看不同品牌的各種數據指標有啥差異。(ps. 以下數據單位均為美元)


      看在小貓這么勤奮的精神上,請大家多多關注轉發在看支持一下哦~~


      01

      Warby Parker


      Warby Parker也算我們DTC的老朋友了,作為這個模式的大哥級代表人物,歷經11年才提交上市,也是好事多磨了。關于這家公司的歷史,之前小貓在萬字長文,DTC的前世今生終于說明白了這篇文章中比較詳細寫過,大概總結一下,就是從線上買眼鏡起家,到集驗光配鏡為一體的眼部護理品牌。



      先看一些首頁總結的公司亮點,20年收入4.87億美金,增長率33%,NPS(推薦指數)83,活躍用戶200萬,毛利60%,門店145家。



      作為DTC的大哥,Warby Parker自然也得來定義一下到底啥叫Direct-to-Consumer Model。


      一般大家讀招股書最在意的就是財報,但其實在小貓看來,這種對于公司商業模式的解讀往往是非常值得看的。特別是DTC本身作為一種比較新的商業模式,WP又是靈魂級代表,它概括了這個模式的幾個關鍵點:


      1) 用戶第一,直面消費者

      這個部分他著重闡述了什么叫“無縫銜接的用戶體驗”(seamless customer experience ),就是無論線上還是線下,操作簡單直接、價格透明統一,一句話,用戶覺得簡單,不麻煩。


      2) 可持續,可預期的增長。

      這個部分主要講到了客戶留存復購和忠誠度的問題。這里有一個數據,從2015到19年來的所有客戶里,24個月復購50%,48個月100%。這個在驗光配鏡行業是比較罕見的。


      3)垂直滲透

      這個講到了上下游產業鏈的延伸,從賣眼鏡到驗光、實驗室和制造商。


      4) 強勁的經濟模型

      這里講到的2020年客單價高達218美金,其中單客戶貢獻收入45美金。


      這四點基本上概括了DTC這個模式的幾個核心方面,也是目前大多數獨立站可以參考的幾個指標。


      投資人都非常關注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這幾個點看著好像門檻不高啊,所以這個模式的壁壘是啥?


      所以WP也詳細列出了自己的特色:


      1) 變革性的品牌

      這個太虛了,但是很重要,所以啥叫品牌?他定義了4個最重要的:愿景(mission),價值觀( value),風格( style)和質量(quality)。這個衡量的指標就是nps。


      2) 數據驅動的決策

      好吧這個也算蹭熱點了,說白了就是個IT系統吧。


      3) 垂直滲透。


      4) 持續創新

      這個點我覺得還是比較重要的,他特別列出了每一年推出的新東西,顯示不是一直在吃老本。

      這里面寫了他每年具體的創新:

      2016年推出電商app

      2017年在線驗光app

      2018年推出防藍光眼鏡

      2019年虛擬試戴和隱形眼鏡

      后文有個圖大概概括了這個進程,不過小貓感覺總體這些創新就比較常規,所以對應的客戶人數也就是平穩增長吧。

      5)經濟模型


      既然說到了它的UE模型,那就把后面更具體的ue拿到這里來看吧。這個模型小貓覺得還比較有參考意義,基本40% COGS, 14-19% CAC, 20% SG&A, 所以一個訂單凈毛利20%。從18到20年看來,COGS和CAC漲的是比較多的,說明產品確實投入了不少,流量也確實漲價啦。

      6) 團隊

      這家公司團隊確實還是比較明星,畢竟4個沃頓MBA,還是可以拿出來說兩嘴。


      7) 影響力

      ?

      那么之后的計劃呢?這部分我個人覺得講的都比較虛一些,也是小貓之前寫過的大概幾種套路吧。不過以后如果有人問DTC天花板問題如何解決,以下可以當標準答案套用,作業請收好:

      • 持續服務客戶

      • 大力塑造品牌

      • 開線下店

      • 投入科技與數字化

      • 加強設計

      • 全產業鏈布局

      • 出海到其他國家


      再就是大家都比較關心的財報和增速,這個很多文章都分析比較多了,小貓也就簡單列舉一下。

      2018年到2021年H1數據:

      營收:2.73億,3.71億,3.94億,2.71億 (增速19年30%,20年5%,21上半年相對20年60%)

      毛利:1.64億,2.23億,2.32億,1.62億

      毛利率:平穩在60%左右


      這個營收增速確實不高,公司解釋主要是由于20年疫情影響很多線下門店受影響較大,所以21年回升較多。

      這個又要說到后面的渠道分布了。從18到21年,WP終于成功把自己的線上線下比從6:4做到4:6,也就是說線下收入已經超過了線上。這一點對很多DTC公司來說是一個很先進的事,因為線下零售其實跟線上差別還挺大的。(后面有幾家會看到完全相反的線下轉線上的,可以對比一下)


      WP應該是花了很大力氣在線下擴張這個事情上,沒想到碰上個疫情,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通過收入估算,145家門店,單店全年收入大概160萬美金左右。


      從利潤上來看,公司凈利潤一直處于虧損狀態,雖然調整后ebitda還算勉強,但18-21上半年凈虧損分別為2500萬、5700萬、5600萬和2000萬。考慮到公司之前在私募市場至少融了超過5億美金,不禁感嘆這燒錢能力還是杠杠的。



      WP在一級市場的最后一輪融資大概30億美金,按照20年3.9個億的收入來算,PS差不多10,鑒于21年比去年還增長不少,按TTM算可能還更低點。這次上市還是direct listing,看起來市場情緒可能還不錯,后面表現怎么樣可以拭目以待一下。


      02

      Allbirds


      Allbirds也是DTC這個領域的老朋友了,從一個桉樹新材料出發,首次提出“羊毛鞋”的概念,隨后擴展到服裝家居等,基本上國內做運動生活類的品牌都會參考一下他家。


      相比于WP這種11年媳婦熬成婆的故事,allbirds發展還是很快的。2015年成立,2021年報IPO,也算后起的明星了。


      這公司真不愧是造概念的大師,上來先給自己整一大詞兒,人家不叫IPO,叫SPEO (sustainable public equity offering),嘖嘖,這么一比你們什么SPAC都弱爆了。而且人家也不是賣鞋的,人家做的是碳中和,拯救地球,環保企業。開頭先講了一大堆全球變暖啊環境惡化啊,堪比聯合國演講稿,這水平只能讓小貓感嘆:人家這才當之無愧是做品牌的,看看這講故事的能力,能不能學一學!


      對于商業模式的解讀,allbirds是跟WP沒太大區別,差不多也是經營客戶啊,垂直滲透啊那套話術(小貓感覺他倆也不知道誰借鑒了誰,不僅模版長得像,基本詞兒用的都差不多)。


      它比較有特色的其實就兩點:一是有個原材料的創新,比如桉樹葉啊甘蔗啊之類的,這樣比WP多了個科學的說頭,二就是客群特別精準,強調無數次它的客戶買東西都是要看對地球的影響的,所以一開始從這種特別垂直的人群打入,品牌力和忠誠度都比較好。


      比較一下它這個亮點總結和WP的,它倆nps差不多,都是80多分,它倆這個線下比較有可比性,WP是145家店,allbirds是27家店。



      它家的財報其實小貓覺得就很平淡吧,非要說亮點也就跟WP差不多,但它成立晚幾年,所以增速可能快一些。



      2018到2021上半年:

      營收:1.26億,1.93億,2.19億

      毛利:47-51%

      利潤:19年虧損1450萬,20年2590萬,21上半年2100萬



      關于客單價和UE這塊它講的就非常模糊,他先說毛客單價是124塊(average order value further expands from a strong level of $124 on a gross basis in 2020),然后又說前25%的顧客的LTV是446塊(average lifetime spend of the top 25% in each cohort is $446)。除此之外,鑒于它的復購率維持在30-50%左右,所以這么算一下它的主要驅動力還是高忠誠度的一小部分用戶。這點跟WP接近100%復購差距確實不小,但是WP畢竟是配眼鏡,競品相對沒有那么多。


      怎么說呢,看了這份財報心里默默有點為casper鳴不平啊,真是生的早不如生的巧。


      后面還講了一大堆拓展品類、開發新能源之類的,感覺很有道理不過比較虛,我就不多寫了。但是我覺得從立意來說它這個招股書的文筆確實很好,建議有志于提高public speaking水平的朋友們好好研讀一下。



      03

      The Honest Company


      上面兩家是圈里基本耳熟能詳的公司了,后面這幾家相對小眾一些,就屬于知道的肯定知道,不知道的也就不知道了。


      The Honest Company這名字聽起來感覺有點老土,但這家絕對是名副其實的“網紅”帶貨元老。因為它的創始人Jessica Alba當年可是妥妥一線女明星,雖然現在很多人可能已經不知道這名字了,小貓小時候各種學英文的雜志上經常都是《神奇四俠》,這個姐姐可以理解為“小甜甜”時代的偶像吧。2012年她因為自己有了孩子卻發現沒有無化學添加的尿布,于是創立The Honest Company,旨在提供安全無害的母嬰產品。


      好萊塢明星開公司的很多,但真正做上市的,阿爾巴姐姐絕對算翹楚,后來這些Rhanna, Kylie這些,都還且看著呢。所以這個招股書可以說是顏值最高了,不僅一開頭就是小姐姐各種美圖,還有情真意切的長信,基本上眼下政治正確的詞兒全上了:環保啊,社會責任啊,良心啊,女性創業啊,有色人種創業啊(慚愧啊,這些年小貓一直以為她是白人來著)。


      小姐姐絕對是人生贏家的代表,要顏有顏,要錢有錢,你真別覺得人家就花瓶,人家營收一點不比allbirds差。


      2019到2020年:

      • 營收分別為2.36億,3億

      • 尿不濕、個護和健康三個部分增長率分別為16%,35%和116%

      • 毛利從32%提高到35%

      • 2020年凈虧損1450萬,調整后EBITDA為1100萬



      從它這些數據看,基本上就是中規中矩,十年做到3億美金銷售額,大概就是卡戴珊家一年的水平吧。它的幾個特色,一是它的毛利30%多,跟前兩家公司比起來確實差了一些,不過可能確實也體現了真的是honest,性價比感人。二是畢竟它2012年就成立了,所以進渠道也相對比較早,它的線上線下占比是最均衡的,線上55%,線下45%。三是它基本完全在美國本土銷售,海外占比僅2%,難怪在中國一點名氣都沒有。


      這家公司一度也是這個領域的明星獨角獸,也一度傳出上市新聞,這次不知道阿爾巴女士會不會成為最美女老板呢?哎,人跟人真的是不能比,小貓酸了。



      04

      Oatly


      這家公司在食品飲料行業還是相當火的,特別是今年國內一波植物奶的創業熱潮,曾經有人總結說現在新消費就是“假酒,假肉,假牛奶”,假酒假肉目前還沒上,這家就是假牛奶的代表了。


      這家公司的概念是特別時髦的,但歷史真的是最老的,它成立于90年代的瑞典。一開始是隆德大學的一幫科學家,在研究乳糖不耐受的問題時,發現可以通過燕麥萃做植物奶這件事,于是2001年正式推出第一款燕麥奶。


      畢竟也是植物基的代表,所以概念上肯定也是各種往環保啊科學上靠,不過我覺得這家公司除了這個噱頭以外,還有幾個比較大的特色:


      一是它選的市場非常巧,整個奶制品市場是千億美金市場,所以它作為一個替代品想象空間就特別大。二是它的地區擴張非常穩健,雖然它是一家瑞典公司,但是它其實2016年才進入德法英,2017年才進美國,2018年進中國。這是因為它13年做了一個整體的品牌升級,重新制定了戰略和打法,然后才開始全球化。三是它的渠道全都是各種餐廳和咖啡館,線下占它70%。它在美國進了7500家零售和10000家咖啡店,但完全沒有自營的店,所以線下比上面那幾個都輕。



      Oatly我覺得是一個老牌生產研發型企業轉型dtc非常成功的案例?;緩?995年開發這個產品一直到2013年,它就一直在深耕產品和供應鏈,包括各種谷物農業的上下游,積累技術,差不多20年一直呆在瑞典。2013年換了一個完全不是食品飲料行業的CEO來,整體轉型做消費品之后,厚積薄發,勢如破竹,很快就在全球攻城略地。這點小貓很佩服:前期深刻積累,后期全面換管理層,思路轉換相當徹底。


      它的財報表現還是比較亮眼的,體量倒也說不上大,但主要是它是這幾家里面唯一一家有接近100% YoY增長的。


      2019到2020年數據分別為:

      營收:2.04億,4.21億

      毛利:6700萬,1.29億

      利潤:虧損6000萬,虧損3600萬

      調整后ebidta:虧損2000萬,虧損3200萬


      不過它的毛利也不高,一直在30%左右,SG&A卻有將近40%,所以說快銷品要精細化也是門學問。


      說句題外話,小貓就是乳糖不耐受,但是看了這個招股書還是第一次知道全球有2/3人都有這個問題,這是真的嗎?咋感覺我周圍人都沒有呢?經常有朋友覺得我不能喝咖啡牛奶很不可思議,真的2/3的人不耐受嗎?



      05


      Torrid


      大碼女裝,也是最近國內火到不行的一個話題,因為美邦的公子去做大碼女裝,順帶帶火了Torrid這家公司,這家專做10號以上女裝的公司,正好也在最近上市。


      按照市場報告,美國有2/3女性要穿大碼女裝,接近9000萬人,這個也讓我有點震驚:2/3的人乳糖不耐受,還有2/3的人穿大碼女裝,這不科學???



      這家公司其實歷史也挺悠久了,2001年成立,之前是Hot Topic的子公司。本來大碼女裝這么政治正確的故事我還以為又要大寫特寫一番,但其實這個招股書寫得是最實在的,各種數據直接往上懟,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各種被賣來賣去好幾次,所以有點累覺不愛的意思。


      其實它的財務數據還是很不錯的,2018-2020年數據分別為:

      收入:9.1億,10.4億,9.7億

      利潤:8700萬,4200萬,2500萬

      調整后ebitda:9700萬,1.32億,1.01億



      它的幾個亮點:一是它的線上銷量占比在20年有一個質的飛躍,從18、19年的40%左右提升到70%。二是它的會員模式做的不錯,95%的客戶都是它的會員用戶,所以雖然它家的nps只有55(幾步只是WP和allbirds的一半),但還是比同行幾乎高了一倍。三是它的營銷成本特別低,18、19年分別只有5%-6%,讓小貓有點難以置信,不知道是不是把一部分算在SG&A里了。


      但是奇怪這家公司上市市值只有20多億美金,其實相對于它的收入來說給的并不高,小貓感覺可能是它歷史沿革比較復雜,賣了好幾次之前又上市失敗過,加上資產負債表里債務比較多,所以也許整體現金流不是太健康。



      06

      On Running


      很慚愧這又是一家表現相當不錯但小貓之前也沒太聽說的公司,不小心暴露了小貓缺乏運動的本性。


      雖然這家公司在PR里主打的噱頭是費德勒投資站臺的球鞋公司,但他的創始人也不是一般人:人家是正兒八經的六次鐵人三項冠軍。所以這個故事就非常順理成章了,鐵人三項嘛,那必然需要一雙好鞋了,瑞士人嘛,那必然很會精工細作了,所以研發出一系列高科技讓跑步如同云端一樣舒服。


      前面那個the Honest Company插圖全是居家美女,Torrid全是豐滿女郎,這個全是運動健將肌肉女,今晚會不會流鼻血???


      這家公司一家是典型的產品公司,2010年成立,對戶外運動是真愛,對產品也是打磨非常精細,從材料到設計都有自己的創新,企業文化也是非常熱血,基本對標nike、patagonia這種故事吧。跟Oatly很像,它也是2013年引入了兩個商業層面的高管,然后開始擴張。似乎歐洲公司都是這個路線,一開始幾個極致用戶打造產品,然后引入商業人才擴張,從老牌奢侈品到新玩家都是這個路線,不知道中國為啥很少有這種路線走成功的。


      它的幾個亮點:一是增速比較高,2020年收入4.25億瑞士法郎,CAGR85%,2021年上半年相比2020年增長84.6%。看了前面那么多小兩位數的增長率,確實比較厲害。二是DTC線上占比提升很多,2020年和2021上半年DTC占比都達到37%,雖然這個數字跟allbirds那種89%都是線上沒法比,但作為一個比較傳統的進線下渠道的運動品牌,也算大幅提升了。


      從毛利上看,2018年到2021年從54%提升到59%,這個毛利水平在這幾家里面也算比較高的,基本可以和WP并列第一了。



      小貓覺得這個公司做的比較值得一提的有幾個地方:一是社群做的非常緊密,口碑營銷做的很好。它主打非常熱愛運動的人群,經常都是和各種世界級冠軍合作(不過這確實是歐洲人優勢,好像這種戶外運動類的冠軍特別多),所以天生帶著歐洲人的高端。


      二是如前文所說,它真的是一家產品公司。如下圖所示,作為一個經歷10年的公司,其實它的發展真的可以用厚積薄發來形容,前7年基本沒啥出貨量,一直到2017年銷量都沒過億,但是18年之后基本每年都翻倍,這個跟前面好幾個后勁不足的公司對比還是很鮮明的。


      貓說


      六家公司寫完了,大家各有特色,小貓也來總結一下自己的感受吧:


      第一,講故事的能力很重要!


      縱觀這6家公司,幾乎每個都能發表教科書級別的演講,不管是全球變暖還是女性獨立,個個都能去聯合國發言了。這個對咱們國人來說其實沒啥感覺,畢竟要跟咱們說你買雙鞋就能拯救地球,大部分人估計會覺得是智商稅,但是老外是真的認這套,所以你怎么講一個故事跟你的品牌力很相關。


      小貓感覺尤其對于中國賣家來說,這個能力非常稀缺,很多公司東西做的是挺好,但是講不出個花來,所謂“價值觀”就是差點意思。怎么提升呢?歡迎加獨角貓(wx:unicornkitten)并關注小貓的后續更新。


      第二,毛利這個東西真是一門玄學。


      小貓見過很多中國賣家,動輒80%、90%毛利,還不掙錢。但是這幾家的毛利,從30%到60%,放到中國簡直無法想象了。難怪幾乎每家的風險提示第一條都是“有長期無法盈利的風險”。所以通過DTC賺快錢目前看來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在這種成本結構下,怎么做才是賺錢的,或者說多久能賺錢呢?這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大家可以交流一下。


      第三,品牌是一件重積累的事,厚積薄發的往往后勁強。


      回到上面這個問題,既然都不賺錢,那他們做這個干嘛?二級市場還買他們,是傻嗎?小貓的感覺是,產品驅動的公司,長線是可以通過復購把成本降下來的。


      這里要特別提一下,小貓覺得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大家有沒有發現,美國之外的這幾家公司,allbirds, Oatly和On,都是有比較核心的產品創新的,反而美國本土的這三家感覺比較炒概念。這是因為新西蘭,瑞典,瑞士這些地方是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資源的,反而美國制造業都是外包,所以產品力反而說不上強。這個我覺得是中國賣家可以好好思考一下的。人人都在說德國路線,啥叫德國路線?可能歐洲這幾家比美國更有參考意義。


      總體來說,讀了這幾個招股書之后,小貓感覺之前的理念再一次得到了印證:品牌是壁壘,產品是核心,DTC是一件長期的事。有相同理念的朋友們歡迎關注并加小貓(wx:unicornkitten),和小貓共同交流探討,一起進步。


      你還可以看看:

      萬字長文:中國跨境電商二十年

      跨境圈的黑暗森林

      別人一般不說,關于出海DTC你應該知道的十個真相

      什么叫品牌?品類天花板?談談跨境品牌的幾大終極問題

      Live or die,訂閱制是最強商業模式嗎?

      萬字長文,DTC的前世今生終于說明白了




      點贊(26)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