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1998 年,巴菲特在佛羅里達大學的演講開場提出了一個思維實驗,這場演講影響深遠,段永平曾表示看了不下 10 遍。

      思維實驗內容

      1. 巴菲特讓在場幾乎都是二年級 MBA 的同學們做一個游戲:假設能買下一位同學余生 10% 的收入,且不能選富二代,要選靠自身努力的人,給一小時思考,會選誰?
      2. 接著他引導大家思考,不會僅因高智商、好成績或精力充沛就選擇某位同學,而是會關注一些定性因素,比如會選最有認同感、具備領導能力、能把別人組織起來并會分享利益、慷慨誠實、歸功于他人的同學。
      3. 隨后巴菲特增加難度,要求買下一位同學 10% 收入的同時,做空另一位同學 10% 收入。做空意味著對方虧得越多自己賺得越多,對方不虧則自己不賺,若對方最終負債,做空者會得到相應 10% 負債。這時大家不會選智商低的,而是選那些自私自利、貪得無厭、投機取巧、弄虛作假,讓人不想來往,且別人也不喜歡的人。

      巴菲特的深度解讀

      1. 巴菲特指出,仔細看紙上左右兩邊分別代表 “想投資” 和 “不愿來往” 同學的品質,那些令人欣賞的左邊品質,以及讓人討厭的右邊缺點,都并非無法改變或獲得。習慣一開始很輕,難以察覺,等難以擺脫時就已沉重。就像撒切爾夫人說過的,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年輕人此時可以主動選擇想養成的習慣,改變行為模式。
      2. 巴菲特還以自己老師格雷厄姆和本杰明?富蘭克林為例,告訴年輕人如果寫下這些品質并思考,努力讓好的品質成為習慣,就能成為自己想投資的那種人。巴菲特這個思維實驗分三步:一是思考想投資什么樣的人;二是認識到想投資之人的這些好品質自己也能擁有;三是既然如此,與其投資他人,不如成為這樣的人。這不是空洞的心靈雞湯,而是一種深度智慧,鼓勵年輕人像投資一樣養成好的習慣,在投資和人生選擇上保持知行合一,做真正對自己有益的事。

      思維實驗的邏輯層次與思想深度拆解

      一、認知篩選:從顯性指標到隱性品質

      1. 巴菲特通過 “投資 10%” 的設定,悄然完成了一次價值評估體系的轉換。人們首先會本能地運用傳統評價體系:名校學歷、專業排名、考試成績等可量化的 “硬指標”。但當實驗要求剔除富二代(先天優勢)后,注意力被迫轉向更底層的素質 —— 這正是巴菲特埋設的認知陷阱。他用看似簡單的選擇問題,揭露了現代教育體系與商業社會評價標準的局限性,引導聽眾建立 “人品即資產” 的價值判斷框架。

      二、反向驗證:人性弱點的鏡像反射

      1. 增加做空環節是實驗設計的精妙之處。當需要從負面清單中篩選標的時,人們不會選擇能力欠缺者(如智商低),而是聚焦于品格缺陷者。這種雙重篩選機制形成了完整的評估閉環:正面清單的品格構建長期價值,負面清單的缺點摧毀個人信用。就像投資中既要尋找優質資產,也要規避暴雷風險,人生選擇同樣需要雙向風控。

      三、可塑論與主體性覺醒

      1. 巴菲特突破傳統成功學的核心在于 “品格可塑性” 的論斷。他將品格拆解為可操作的行為模式:慷慨是持續分享的習慣,領導力是日常的決策擔當,誠實是無數小事的累積。這種解構打破了 “天賦決定論”,賦予聽眾自我重塑的主體性。正如本杰明?富蘭克林用 “美德筆記本” 進行刻意練習,品格養成本質上是對行為模式的持續投資。

      四、投資思維的范式遷移

      1. 實驗暗含三層認知躍遷:
      • 標的轉換:從尋找投資對象到成為被投資對象
      • 時間維度:從關注短期收益到重視終身價值
      • 價值創造:從被動選擇到主動增值
    1. 這種思維遷移解釋了為何段永平反復研讀該演講 —— 它揭示了頂級投資者的底層邏輯:最好的投資永遠是自我投資。就像查理?芒格所說:“想要得到某樣東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它?!?/span>
    2. 五、知行合一的實踐框架

      1. 演講構建了可操作的成長路徑:
      • 建立品格資產負債表:左側列示要累積的 “資產”(信任、擔當),右側記錄需清理的 “負債”(虛偽、短視)
      • 習慣復利計算:每天 1% 的品格提升,按復利計算 1 年可增長 37 倍
      • 行為成本核算:每次違背原則的選擇,都在增加人生的 “商譽減值”
    3. 這種將會計思維應用于人格養成的模式,正是巴菲特思想的精髓所在。他提醒我們:人生的資產負債表沒有審計假期,每個行為都在實時入賬。
    4. 六、現代社會的適應性驗證

      1. 在零工經濟與 AI 時代,該思維實驗顯現出更強的現實意義:
      • 信任溢價:在信息透明化的數字社會,個人信用成為核心資產
      • 反脆弱性:正直品格構建的抗風險能力,遠勝于投機獲得的短期收益
      • 網絡效應:利他型人格能激活更多連接節點,形成指數級成長曲線
    5. 當算法正在重塑價值分配機制時,巴菲特強調的 “人性護城河” 反而愈加重要。那些無法被自動化替代的品格要素 —— 共情力、責任感、道德勇氣,正在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硬通貨。
    6. 總結

      這場持續影響 25 年的演講揭示了一個終極真相:投資之道與為人之道本質相通,都是在不確定世界中尋找確定性的價值錨點。它給予當代人的啟示,是時候將用于評估企業的 DCF 模型(現金流折現)用于人生價值計算 —— 我們每天的行為,都在為未來的自己創造自由現金流。


      點贊(8)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