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一家擁有141年歷史的零售企業正在上演"大象跳舞"的商業奇跡。當傳統商超還在為3%的凈利潤率苦苦掙扎時,這家名為Kroger的企業卻連續23個季度實現同店增長,2023年更是創下1.1萬億人民幣的營收神話。更令人驚訝的是,其超過60%的利潤竟來自非食品類業務——這頭零售巨象究竟掌握了怎樣的生存法則?

      圖片

      、從雜貨鋪到生活服務商的蛻變之路

      1883年,創始人Bernard Kroger用全部積蓄370美元盤下一間雜貨店時,沒人想到這會成為改寫美國零售史的起點。如今這個零售王國已覆蓋全美50個州,2700+門店構成的生活網絡每天服務超4000萬人次,相當于每8個美國人就有1個是其會員。

      不同于傳統超市的"貨架思維",Kroger構建了獨特的生態矩陣:
      ? 食品零售:占營收82%,掌握全美16%生鮮市場份額
      ??健康醫療2000+藥房網絡服務5000萬慢病患者
      ? 金融服務:自有信用卡滲透率達會員總數的43%
      ? 數字服務:AR試妝、智能菜譜等科技應用日均使用超百萬次

      這個百年老店的經營智慧,在疫情三年間展現得淋漓盡致。當同行收縮時,Kroger通過"社區廚房"項目將滯銷農產品加工成預制菜,既減少損耗又開辟新增長點,僅此一項就帶來7.2億美元增量收入。

      圖片

      二、四大核心武器拆解

      1. 會員經濟的"溫水煮青蛙"策略
        年費400元的Plus會員看似門檻不高,卻暗藏玄機:專屬折扣、免費配送等權益形成消費慣性,92%的續費率背后是精密的心理操控。比如每周推送的"會員專屬低價清單",用0.99美元雞蛋這類價格錨點培養用戶比價習慣。

      2. 自有品牌的"隱形收割機"
        當消費者為Kirkland(Costco自有品牌)瘋狂時,Kroger已悄然構建更龐大的自有品牌帝國。其產品開發團隊有個"3X法則":新品必須在品質、價格、創新三個維度至少有一個是競品的三倍優勢。西南地區熱銷的辣味玉米片正是基于當地居民體檢數據中的"低鈉需求"研發。

      3. 全渠道的"無感融合"體驗
        線上線下的界限在這里徹底消失:App下單門店自提可獲雙倍積分,店內掃碼查看商品溯源信息,甚至能通過智能購物車記錄消費習慣。其即時配送服務Shipt已實現"下單1小時送達",時效堪比中國的外賣平臺。

      4. 社區運營的"情感銀行"
        每個Kroger門店都是社區中心:免費健康檢測、廚藝課堂、兒童托管等服務看似賠本,實則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賬戶。在颶風災害期間,其應急物資配送速度甚至快過政府救援,這種信任積累在平時轉化為驚人的用戶粘性。

      三、中國零售業的啟示錄

      面對山姆、Costco的兇猛攻勢,本土商超或許能從Kroger模式中找到破局密鑰:

      1. 會員價值的深度挖掘(案例對比)
        ? 盒馬X會員:688元年費對標山姆,但權益集中在生鮮領域
        ? 潛在機會:疊加醫療體檢、教育課程等跨界服務,打造"生活護照"

      2. 自有品牌的精準狙擊
        永輝"饞大師"系列的成功證明:用火鍋食材切入區域市場或許比全品類突圍更有效。若結合當地飲食大數據開發產品(如成都市場的花椒油冷吃兔),可能打開新藍海。

      3. 即時零售的降維打擊
        美團閃電倉的萬店規模已證實需求存在,傳統商超若能整合現有倉儲資源,推出"3公里30分鐘達"服務,或將改寫競爭格局。物美多點Dmall的實踐顯示,數字化改造可使揀貨效率提升40%。

      4. 圖片

      四、本土化適配的三大難關

      1. 消費習慣的鴻溝
        美國消費者習慣每周驅車采購,客單價常超800元;中國都市白領更傾向手機下單,50元客單價成為盈利瓶頸。如何平衡即時性與毛利率,是懸在從業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2. 成本結構的桎梏
        對比中美超市運營數據:
        ? 租金成本:中國22% vs 美國8%
        ? 人力成本:中國15% vs 美國12%
        ? 物流損耗:中國3.2% vs 美國1.7%
        這使得中國零售商超的凈利潤率長期徘徊在1-2%。

      3. 數據應用的邊界
        Kroger通過消費數據預測用戶健康風險的做法,在國內可能觸碰隱私紅線。但換個思路,與醫療機構合作開發"飲食健康指數",或許能開辟合規的數據變現路徑。

      五、未來戰局展望

      零售業的終局競爭正在演變為"生活解決方案"的比拼。Kroger收購診所進軍醫療保險的動作,暗示著下一個戰場可能是"健康管理生態"。對于中國玩家而言,或許該重新思考商超的本質——不是商品陳列場,而是解決家庭生活痛點的服務集成商。

      當永輝開始試點"超市+社區食堂",當大潤發嘗試"門店直播間",我們看到本土零售人正在尋找自己的答案。這場變革或許不會誕生第二個Kroger,但注定會催生屬于中國市場的零售新物種。


      點贊(1)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